楠木軒

三伏天裏迎立秋 養生要繞開 這五大誤區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健康

本文轉自:光明網

秋季養生記住“潤”和“靜”

8月7日20時29分,立秋節氣如約而至。秋天的序幕已經拉開,但三伏的酷暑並未消散,在這個既將轉涼又很炎熱的“兩難”時節,如何正確養生就成了重中之重。中醫專家提醒人們,三伏天裏迎立秋,這些養生誤區請一定繞着走。

誤區1:

“立秋到 貼秋膘” 大量進補肉類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張豔教授介紹,經過一個漫長酷暑的煎熬,人體內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及脂肪等營養耗損不少。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若盲目貼補,尤其是進補大量肉類,就會增加人體胃腸負擔,導致濕熱積聚胃腸中,損傷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現在仍在伏天,過量進補容易化火生痰,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推薦做法:瀋陽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趙麗介紹,過去民間流行的“貼秋膘”,就是秋後多吃肉,這和當時物質匱乏,人們吃不飽、食肉少有一定關係,所以趁秋季食物豐盛時,多多吃肉。然而現今的“貼秋膘”則更應注重營養均衡,合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物質,控制脂肪、鹽、糖的攝入量,以此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建議“秋補”時,除了適當補充一些雞、牛、羊肉類食物,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也要多吃,更全面地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保持體內酸鹼平衡。

誤區2:

雖已立秋 但綠豆湯和涼茶仍不離手

張豔教授提醒,立秋之後,暑熱逐漸散去,秋燥之氣漸漸來襲,綠豆湯、涼茶等不再適合長期飲用,避免寒涼損傷脾之陽、胃之陰,影響消化功能,特別是身體虛寒、虛弱的人羣、經期女性更要注意。

推薦做法:趙麗表示,在天氣炎熱的午後可以適當飲用解暑粥湯以防暑降温,而在平時應該改用一些滋陰潤燥的粥湯,以保護脾胃,滋養肺陰。給大家推薦幾款:綠豆南瓜湯,滋陰養顏。南瓜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而綠豆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兩者結合可以滋陰養顏,保健功效更好;綠豆紅棗湯,健脾補血。綠豆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紅棗補氣健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兩者搭配吃,具有健脾益氣、補血養血的作用。

誤區3:

立秋後早晚涼爽 鍛鍊身體加大運動量

立秋之後早晚天氣轉涼,是鍛鍊身體、放鬆心情的好時段,但是錯誤的鍛鍊方式往往適得其反,比如空腹運動、大量出汗不休息、大量運動等。尤其是中老年人鍛鍊更要量力而行。相同的環境,相同的運動強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於年輕人,受傷、心腦血管意外等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年輕人。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並不適合中老年人。

推薦做法:立秋後的三伏天裏,鍛鍊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老年人宜選擇游泳、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輕緩的運動。年輕人也不要進行特別劇烈的運動,可選擇慢跑、快步走等相對緩和的運動進行鍛鍊。注意運動前要有5-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放鬆運動。秋天人體的精氣都處於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不宜大量運動,運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鍊強度以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為標準。

誤區4:

春捂秋凍強體質 氣温低時也儘量不添衣

趙麗表示,春捂秋凍只是一個片面的説法,立秋之後早晚温差大,氣温變化明顯,如果應對不及時,人體就容易受到影響。對於年老體弱及慢性病患者,春捂秋凍更應慎重。尤其是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過度秋凍,這類病身體虛弱,秋凍易令寒邪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推薦做法:一般情況下,立秋後的日照温度(白天)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通過秋凍來增強體質;而到了日照温度(白天)低於15℃時,人們就應停止秋凍,並根據氣温變化適時增減衣物,注意頭、手、足等部位的保暖。目前白天天氣依舊炎熱,穿衣還是要以清涼着裝為主,但是在早晚氣温偏低時,體弱者和慢性病者就要注意適當添衣保暖,特別是運動出汗之後,防止秋天涼燥之氣損傷人體陽氣。

誤區5:

立秋後大量生食瓜果 不僅清熱還潤燥

張豔介紹,瓜果類多清涼滋潤,適當食用可解渴生津,並可以補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但是立秋之後天氣變化,大量食用瓜果可能造成脾胃損傷,尤其是食用冰鎮水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推薦做法:進入秋季,並非所有人吃瓜都會腹瀉,這和每個人的體質差異有關,有人陰虛,有人陽虛,一般秋季吃瓜腹瀉的人多為陽虛體質。趙麗提醒這類人初秋注意飲食,切忌貪涼。建議多吃生梨、蘋果、百合等清熱潤肺的食物以抵禦“秋燥”。立秋後如想吃瓜果,最好食用前先用温水清洗或者煮熟後食用,以保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