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一個身體虛弱的孕婦,接連幾次都難產,孩子剛出生就沒了命,連生兩胎都是這樣,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煩惱。有一日,有個巫師告訴這家人,之所以不得以母子平安,是因為這個孕婦屬虎,而她懷的孩子要麼屬馬,要麼屬羊,這些都是虎的口糧。要想保住孩子,必須讓孩子的父親抱着孩子跑到海島上。這樣虎過不了海,上不了島,孩子就平安了。
可惜,按照巫師的辦法,這一次還是沒有保住孩子。巫師又説這是因為孩子的父親跑慢了,被虎追上了。時隔一年,孩子的父親騎最矯健的馬,用最快的速度,奔向海島,不幸的是,這一次孩子還是夭折了。
就在一家人都陷入絕望的時候,一個醫生告訴了這家人母子始終不能平安的真正原因:“這可不是因為生肖相剋,而是因為孕婦肺臟有邪,氣力不足,生孩子的時候肝臟缺血,供血不足,使產婦暈倒,我教你們認識一種草藥,讓她連續吃三個月,一年後保她能生個活孩子。”
在醫生的勸説下,公婆把媳婦留下來,講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從此,丈夫每天按醫生教的上山挖藥,煎湯給媳婦喝,喝了三個月,媳婦果然懷孕,十月臨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大人沒有發暈,小孩平安無事,一家人高興得簡直合不上嘴。孩子過了一百天,他們買了許多禮物,敲鑼打鼓,到醫生家道謝。
醫生高興地問道:
我的草藥靈不靈?
靈,真靈!丈夫問醫生這種草藥叫什麼名字?
它是野草,沒有名字。
那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
“好!”醫生想了想,問道:“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
“我的孩子名叫寶貝,母親又安全,就叫貝母吧!”
“好一個響亮的名字!對,就叫它“貝母”。
貝母,又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類,不同品種的貝母不僅所屬的植物種類上不同,而且功效、作用也各有所長。就比如説川貝母清熱潤肺、涼心散鬱;浙貝母清火散熱、開泄通降;而土貝母清熱解毒、解毒消癰。對於不同品種的貝母,在功效上也有所不同。
三大貝母,往往使人傻傻分不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品種的貝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混為一談。儘管有很多關於貝母的文字記載,但是,早期的大多數文獻中都沒有描述貝母的具體品種。其實它們也不難分辨,川貝母和浙貝母都是百合科植物,而土貝母是葫蘆科,土貝母和川貝母、浙貝母的長相差距也很大。
當然,價錢的差距也是赤裸裸地擺在眼前,川貝母的市場價一直讓浙貝母和土貝母“望塵莫及”。在如今市面上,低於1000元一斤的川貝母恐怕是找不到了,而浙貝母一般在80元以內。土貝母就更低了,20元左右就能買到。土貝母和川貝母、浙貝母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是不同科植物。
另外,產地也不同,川貝母的產地在四川,所以俗稱“川貝母”。根據川貝母的形狀不同,還可以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但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原植物都是百合科,二者的差距並不大,不過川貝母和浙貝母,都有化痰止咳、散結消癰、開鬱散結的功效。在臨牀醫學上,都可以用於治療咳嗽、乳癰、肺癰、鬱證等疾病。不過,川貝母在清熱潤肺、涼心散鬱的作用上要比浙貝母更勝一籌。
那麼土貝母就是土生土長的貝母?當然不是,在本質上,土貝母是種葫蘆科植物,與川貝母和浙貝母,在植物屬性上差別比較大,它是葫蘆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貝母的塊莖。雖然説土貝母的市場價格最便宜,但這並不代表它的功效和作用就比不上前兩者,只不過在功效和作用上不同。
在歷史上,貝母最原始的名字長得可複雜了。貝母最早以“蝱(méng)”之名出現在《詩經·廊風·載馳》中,“陟彼阿丘,言採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這裏的“蝱”指的就是貝母。在同個時期,貝母還被叫做“莔”、“貝義”、“藥實”、“商草”等。不過後來,陶弘景説其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在《本草綱目》中稱為''小白貝'',是因為這種呈圓錐形的植物,外層的鱗葉相對着抱合,看上去就像聚合在一起的小白貝。
野生川貝母多生長在高山灌叢中,比較濕潤的向陽山坡處,主要分佈於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關於貝母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告訴家鄉人,此為貝母,山中遇見此草,請別摘掉它,價值珍貴,目前1000多元一斤,若有幸遇見,是福氣。“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