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瞭解孩子的人,但是其實,如果父母不能夠和孩子換位思考的話,那麼他們是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的。父母自以為對孩子的瞭解很有可能是對孩子的誤解,父母引以為傲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正在限制孩子的成長髮展。
孩子一聽秒懂的兩段對話,父母卻誤解深意,家長“自説自話”的教育畫風諷刺
週末的時候,陳女士的新同事帶着孩子來家裏做客,兩個孩子年齡相仿,碰巧還是同一個學校的,很快兩個孩子就熟絡了起來。
陳女士的女兒欣欣好奇地問道,“你們班的作業多嗎?我們數學老師特別愛留作業!”同事的女兒彤彤則忍不住狂點頭附和,“我們數學老師也很愛留作業!昨天我寫作業寫到了晚上11點多才寫完,困得我眼睛都睜不開了!”
緊接着欣欣有些發愁地説道,“為啥天底下的數學老師都這麼愛折磨學生呢?”彤彤對此也是十分感慨,“如果不用學習數學就好了!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了,我連看動畫片的時間都沒有了!”
聽到這裏,一旁的陳女士忍不住插話道,“欣欣,你向人家彤彤多學習學習,人家可是學到了晚上11點呢!”陳女士的同事聽後趕緊接茬道,“孩子也不是每天都那麼晚,現在的孩子就喜歡誇大其詞。”
吃過午飯後,新同事就要帶着女兒回家了,臨別時彤彤有些不捨地和欣欣告別。彤彤有些沮喪地説道,“我得先回家了,我媽給我報網課,再不回去網課就要遲到了!上次晚了幾分鐘,我媽把我大罵一頓。”
欣欣聽後則流露出深感同情的表情説道,“我也好不到哪去,雖然沒有網課,但是還得去上興趣班!興趣班也不輕鬆,如果表現得不好,我媽也會罵我浪費錢!”
在兩個孩子“依依惜別”的時候,陳女士忍不住和同事説道,“現在咱們當家長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家欣欣一節興趣班就得好幾百!”同事聽後忙接茬道,“我們網課也不便宜,這不都是為了孩子嘛!”
顯然,在孩子們吐槽課業壓力大,學習很辛苦的時候,父母們想的卻是自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學習的時間少,自己給孩子報班花的錢不能浪費。當父母執着於自己的教育執念時,孩子們再多地“求助”都會被他們選擇性忽視。
無法理解孩子的父母在教育上付出再多也是徒勞,自説自話的教育毫無意義
如果父母不能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那麼他們的教育引導將會是充滿侷限性的。狹隘的教育觀使得父母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雖然父母在教育上極為用心,但是他們對孩子所進行的教育引導最終還是會詞不達意的,説不到孩子的心坎裏去。
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來教育孩子,但是殊不知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有着明顯的區別。父母不懂將心比心,孩子只會越發地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失望,於是父母越用力,孩子就越不配合,越想要逃避。
父母以為自己最瞭解孩子,但是其實他們教育卻流於形式,雖然父母所説的大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卻並不能夠真正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解開困惑。父母以他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殊不知他們也正在選擇性忽視孩子的需求。
父母們怎樣才能聽懂孩子的話,怎樣才能讓教育説到孩子心裏去?
為人父母為孩子固然付出很多,但是一直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的父母卻是無法看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真正的內心需求的。父母把自認為好的給了孩子,卻全然不顧這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充滿了諷刺意味。所以為人父母要少一點自我感動,多一點傾聽和耐心。
父母有必要放下家長的身份和姿態,試着從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就像伊能靜説的那樣,孩子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是父母未曾看到的。當父母願意蹲下來試着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時,他們才更加能夠推己及人地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擾和糾結,才能夠給予孩子切實可行的幫助。
教育不應該是單方面的灌輸,其更加應該是建立在有來有回的溝通之上的。當父母無法與孩子建立起融洽的溝通方式時,他們只會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表達,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引導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給予孩子適當的認可和肯定,這樣才能有助於父母打開孩子的心門。
父母每天都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可是又有多少父母可以篤定地説自己知道孩子的心中所想呢?當大人們吐槽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的時候,其實孩子或許比家長更加無助,他們渴望被父母傾聽,但是父母卻在自説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