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黴的食物是絕對不能吃的,這不,雲南又發生一起黴變食物中毒的事情。
59歲的謝女士是雲南宣威人,她在家裏吃了350克的黴變餌塊,吃完後就覺得肚子不舒服。一開始以為是“腸胃型感冒”,她去村裏的衞生所輸液治療,但症狀沒有緩解,還越來越嚴重。
圖源:雲南廣播電視台《都市條形碼》
謝女士被送到市裏的醫院,之後又轉院到了昆明,期間還發生了一次休克。
送到昆明後,謝女士的肝酶指標達到了一千多,而健康人的這個指標只有四五十。經檢查,謝女士出現了嚴重的肝衰竭,而且腎功能、心肌酶以及凝血功能也受到了損傷。目前,謝女士已經在ICU持續搶救。
圖源:雲南廣播電視台《都市條形碼》
雲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內科主任李洪波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黴變食物,其中一個是黃麴黴毒素,另一個椰毒假單胞菌。
一、1mg就致癌!警惕身邊的黃麴黴素黃麴黴素,由生長在食物和飼料中的黃麴黴、寄生麴黴產生的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物質,目前已知有17種。
黃麴黴素在1960年被首次發現,無色、無味,一般的温度難以將其殺死,要達到280℃以上才能改變性狀,所以一般的烹飪和加工都無法減少它的毒性。
1993年,世界衞生組織下屬的癌症研究機構將黃麴黴素列為一級致癌物。
黃麴黴素被證實具有極強的致癌性,進入體內被肝臟代謝吸收,在細胞色素酶轉化下,可以誘導抑癌基因發生突變,進而引發癌症。黃麴黴素的毒性極強,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1毫克就能誘發癌症,一次性攝入20毫克可以直接致死。
黃麴黴素主要分佈在黴變的花生、果仁、大米、穀物等多種食物中。自制的腐乳、黃醬等發酵食品,也容易被黃麴黴素污染。而且經過代謝轉化,一旦動物吃了黴變的飼料,黃麴黴素也會進入到動物體內,從而出現在動物的尿液以及乳汁之中。
如果奶牛吃過含有黃麴黴素的飼料,牛奶或者奶粉中,也會出現黃麴黴素。
二、如何避免攝入黃麴黴素?日常生活中,避免攝入黃麴黴素,首先糧食的儲存要放在通風、低温、乾燥的場所,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食物黴變。去了殼兒的花生更容易發生黴變,因此在家裏儲存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不發生黴變,一旦出現黴變,則堅決不能吃。
購買各種炒貨以及堅果,一定要看看是否有黴變的跡象。花生油、玉米油、花生醬等食用品,一定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同時還要注意包裝是否有破損。
最關鍵的是,家裏的食物一旦發生黴變,不論是什麼都不能再吃了。
三、3處一定不能省,可能“省”出癌也許有人會質疑:“發黴的東西,誰還會吃啊?”別忘了,世界上還有很多節儉的人,他們可能貧窮,也可能節儉習慣了的老人。
不過小九要提醒,生活中預防癌症,這三個方面不能節省。
三餐太省:常吃剩飯剩菜
很多人養成了吃剩飯剩菜的習慣,甚至黴變的食物也吃,這是不可取的。解放軍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中心主任醫師華海清表示,剩飯剩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而亞硝酸鹽進入體內生成亞硝胺,長期刺激消化道黏膜,會增加食管癌、胃癌的發病風險。
偶爾吃一下沒事,但長期如此,對於身體健康是無益的。
下廚太省:不開抽油煙機
有些人出於省錢的考慮,做飯時不開油煙機,甚至廚房不裝油煙機,這增加了肺癌的發病風險。
同濟大學的研究表明,女性肺癌患者中,只有18%是吸煙或二手煙導致,8成患癌原因與廚房油煙有關。調查顯示,長期在廚房做飯,接觸高温油煙,患癌風險比其他女性高出3倍左右。
廚房油煙含有苯並芘等200多種有害物質,長期暴露,會增加呼吸系統發病風險。
體力太省:缺乏規律鍛鍊
相關的研究顯示,全世界1/3的女性和1/4的男性,沒有達到應有的鍛鍊水平,沒有達到每週150分鐘的鍛鍊標準。
《柳葉刀》2018年發表的研究發現,成年人缺乏鍛鍊,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都會增加。而多運動,每週至少保持在150分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以及控制體重,同時也能降低癌症的發病。
在生活中,飲食吃飯、廚房做飯以及體育運動,都不能節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對健康有利。你知道了嗎?
#清風計劃##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關於黃麴黴素的知識點都在這兒.科技日報,2020.10.22
[2]油煙與肺:世界肺癌日的一場別樣裝置藝術展.經濟觀察網,2020.11.18
[3]全球25%成年人缺乏鍛鍊 引發健康風險.人民網,2018.9.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