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所以總是要求孩子能夠自律,嚴格管束自身。然而,有句老話説得好:“子女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教養就藏在你的一言一行裏。”
所以,當你覺得孩子自律性差、難管教時,別急着責怪對方,先檢討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之前在網絡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讓他自律才是本事。”這句話意味深遠,值得父母們銘記。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生來都是有惰性的,特別是對孩子而言,大腦前額皮質還沒發育好,自我控制能力差,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會相對懶散,追求安逸,就需要父母后天的培養。
《清華學霸教子經》中就提到過:“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所以你會經常看見他們不願意學習,寫作業時三心二意,每次輔導家庭作業時,總能被他們懶散的態度氣到吐血。
甚至一到放假,神獸回籠之後,沒有老師的督促,更是放飛自我,沉迷電子產品,完全顧不上學習,無論家長怎麼催促,小孩就是不服管教。
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以上情況,你會如何做?會先去責怪孩子,還是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低情商父母只會責怪,高情商父母敢於自省在這裏分享兩位母親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不同影響:
寶媽A是“只會責怪型”——
她盡情放養孩子,認為養娃就是負責好她的衣食住行就可以,平時很少跟孩子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溝通,對孩子的學習更是不管不顧。
每次聽到別人説“雞娃”的時候,都十分不屑,覺得何必要這麼累,自己遭罪孩子也痛苦。可等孩子上了小學才發現,自家娃落後同齡小孩太多不説,學習習慣也特別差勁,連老師都暗示了好幾次,讓當家長的好好監督。
這個差距令寶媽A慌了,回家後對着孩子一頓吼,責怪他不爭氣,結果讓孩子懷疑起自己的個人價值,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出現了厭學趨向。
寶媽B則是“敢於自省”型——
當發現孩子有走神的情況時,先自己覆盤一遍,發現可能是因為自己平時沒有起到榜樣作用,經常鬆懈下來,當着孩子的面玩手機、看電視,孩子也跟着有樣學樣。
自省之後,寶媽首先改變自己,主動跟孩子溝通,並且互相給對方制定目標,互相監督、互相鼓勵。
然後以身作則來督促孩子學習,一遍遍地陪着他預習功課,鞏固上課時的內容,有時候孩子在一旁做作業,媽媽就在旁邊安靜地看書,慢慢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
時間久了,小孩也就習慣沒有電子產品的世界,每天放學後乖乖去學習,成績也提升了許多。
透過上面兩位媽媽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能發現:
“真正有遠見、情商高的父母,基本都懂得以身作則,從自我出發,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並且平視孩子,所以敢於自省,不會一味地苛責。”
要求孩子自律的同時,也要給相應的自由關於這一點,很多中國父母都會踩坑:
因為在這些傳統父母眼中,自己才是權威,父母生你養你,你就該對我們的話聽之任之,只能履行義務,不配享有權利。
所以在他們的邏輯體系裏,“我要你自律,你就得服管教,任我掌控,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卻不明白,當你要求孩子自律、承擔相應的責任時,你就要給他們相應的自由。
正如武大電競女神姚懿玲在某短視頻平台所説:
“如果父母從小緊逼孩子,強制他不準玩,逼迫他每天學習,以這種近乎暴力的方式逼迫下成長的孩子……他沒有體會過自由的滋味,怎麼可能學會自律?如果一個孩子從來都沒有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長大以後便會瘋狂釋放自己的慾望。”
這句話發人深省,孩子並不是玩具,作為活生生的人,理應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嚴厲的管教,並不能讓他成為你想讓他成為的模樣,反倒容易使其出現“4R反應”,即憤恨(Resentment)、報復(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縮(Retreat)。
【寫在最後】
1、孩子不自律是常態,人都有惰性;
2、當孩子不夠自律時,父母不要急着去責怪、去管教,往往容易引發反效果,不如先冷靜下來,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
3、教育孩子要注意尺度,給孩子們選擇的空間,凡事留有餘地,反而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