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病的人能長壽,少生病的人會短壽?3個原因應該避免。
養生,就是為了保健,最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質量,説白了就是為了健康地長壽。
傳統的養生方法數不勝數,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這樣的典籍,到流傳散佈在民間的無數養生諺語,無不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大智慧。
説長壽,大家有沒有發現,相對來説,女性比男性更長壽些。
在全球各地的百歲老人中, 95%以上是女性。儘管具體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女性比男性更關愛自己。
説得通俗點,女性有了什麼不適大多就會嚷嚷,就會主動去醫院,這樣就能讓她們避免許多風險。
而男子則更容易有“硬扛”的意願。一些小事情不願意主動看醫生,釀成大病的幾率就高很多。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儘管長壽和健康有關,但實際上,身體常有點小病小痛的人,反而活得久;從不生病、連感冒都少有的人,反而容易早逝。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絕非空穴來風,經常上醫院的、長期病怏怏的人,這個過程有可能一持續就是十年二十年。這期間,有多少一貫健壯的人早就已經“走”了?
為什麼彎扁擔挑重物而不會折斷?
人也一樣,經常生病的人,才更懂得健康的難得。有慢性病的人,自我的保健意識更強一些。表面上,他們是在去治病的路上,其實換個角度看,他們在征服疾病的路上其實也比別人走得更快。
而英年早逝的人,平素麻痹大意,仗着自己身體好,去拼搏,沒日沒夜地熬夜、應酬,結果過勞而死。
因此,人的壽命長短,在於自己有沒有長壽的真正意願!這才是長壽、乃至養生保健的基石。
如下5點要注意:
1、少食長壽,貪食折壽:
中醫有關飲食養生的內容很多。而“節食”就是主流觀點。當然,所謂節食,並非不吃東西,而是調控節制飲食的質量和數量。
古人關於進食和長壽有很多養生諺語:“夜飯減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體平安,常帶三分飢和寒”。
很多重症急症,如急性胰腺炎、膽石症急性發作、心肌梗塞、腦溢血,大多和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有關。貪食、多食折壽,而少食長壽。
那麼,怎樣才是不過量呢?簡而言之,就是進食後能滿足如下要求:
進食後:不脹,不悶,不氣短;晚上:不幹,不苦,口不粘,不打呼嚕,不流涎;白天:頭腦清醒,口氣清新,沒有疲憊感,工作效率高。2、不偏鹹、不偏葷,多吃菜:
2、飲食口味偏鹹就是鹽吃太多而來,鹽太多不利健康。
一些消化系統癌變高發的地區,大多也是食用食鹽太多的地方。降低食鹽攝入量,這些消化系統的問題也會同步下降。
中國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大概就是一啤酒瓶蓋的樣子。
此外,成天大魚大肉,人肯定也受不了。高脂肪食物帶來的高血脂,對心腦血管的影響是很大的。古人説“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
有現代養生家對此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人有28~32顆牙齒,犬齒4顆,能撕咬,用來吃肉的;門牙8顆,用來切蔬菜水果的;臼齒16顆,是用來磨五穀雜糧的。
也就是説,吃肉的牙少,吃菜的牙多。所以,我們的飲食結構應該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控制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飲食物,從而減少肥胖、脂肪肝的發生。
3、生命在於運動,步行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運動:
經常運動的人,糖尿病的發病率會下降30%-50%左右。
現在很多人,上下班不坐車,改成走路或騎車上下班。這不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還能夠愉悦身心,提神醒腦,使人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建議,每天快走兩次,每次2000米;中間可以間歇2次;速度以每分鐘100步左右為宜;時間在30~45分鐘。走後不氣喘,不心慌,不頭暈,不大汗淋漓,但要渾身舒坦,第二天不覺得累。這樣的運動就是適度。
4、即使沒病,也要定期體檢:
《難經》説:“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黃帝內經》也説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謂的未病,就是指疾病尚在初淺階段,尚未對健康造成形成顯著影響的階段。
那麼,如何才能知道身體有哪些病?自己可能患有哪些疾病?這就需要體格檢查了。定期體檢,能及時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化,從而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5、平常心才長壽,攀比心最折壽:
養生先養心,這是傳統的養生理念。養心,就是調整心態,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幸福觀的培養。心態好就長壽,心態不好,就容易生病。
知足者常樂,別和別人攀比,對自己的條件有充分的認識,凡事才能做到心平氣和。這樣的人,體內的氣血才更平和,也才更有長壽的可能。
總之,長壽,是每個人都期待的。但現實中,女子為何比男子更長壽?經常生病的人有時比不生病的人更長壽,上述5點是需要注意的。但總的就是一點:要真正做到關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