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絡疑病症:特徵、機制與影響因素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健康

 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愈發重要的角色。如今,人們可以隨時在各種電子設備上使用網絡,這使得人們更容易從網絡上獲得健康信息。一項針對全球12個國家12000多人的調查顯示,9個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和德國)中,75%以上的參與者都使用網絡搜索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其中,中國互聯網使用者中60%的人會利用網絡搜索健康、醫療、疾病的相關信息,56%的人會利用網絡上的健康信息進行自我診斷。這表明,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最為流行的獲取健康信息的方式。

  不可否認,這種獲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例如,通過網絡搜索的方式,人們可以避免醫院排隊長、費用高等問題,並可以快速有效地獲取想要了解的症狀的相關信息;在一些健康網絡論壇上,人們可以與有過相同經歷的人進行討論交流,尋求安慰;由於網絡的匿名性,人們可以隨意搜索隱私性較高的疾病而無須擔心受到歧視。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對於那些對自己的健康感到焦慮的人,通過網絡搜索健康信息這種方式可能會加劇他們對自身症狀的擔憂,嚴重者甚至可能產生痛苦、焦慮等一系列身心問題,從而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對自己的健康更焦慮的人會更頻繁地在互聯網上搜索健康信息,而網上信息的不確定性反過來又加重了他們的焦慮症狀,為了進一步進行自我診斷或尋求安慰,他們會再次進行搜索,這就會形成一種“搜索—焦慮—搜索”的惡性循環。這種由對自身健康過度焦慮導致的在網絡上進行過度或重複的健康相關搜索,結果卻變得更加焦慮或恐懼的異常行為模式被稱為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

  網絡疑病症與疾病焦慮障礙相似

  2001年,瓦利(Valley)最初將網絡疑病症作為一種疾病開始研究,他認為網絡疑病症是一種由於在網絡上搜索大量健康相關信息而產生對疾病的過度恐懼引發的病症,並且已經有瀰漫全球的趨勢。近年來,隨着對網絡疑病症研究的發展,不同學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雷庫佩羅(Recupero)將它定義為在線搜索健康信息的增加而導致的對健康的擔憂。斯塔爾切維奇(Starcevic)提出,網絡疑病症主要是指過度或重複地在線搜索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其動機是為了緩解健康相關的痛苦或焦慮,但結果反而使焦慮增加。麥克羅伊(McElroy)等人認為,網絡疑病症具有多維結構,包括強迫、痛苦、過度、安慰和對醫療專業人員的不信任五個維度。

  網絡疑病症作為一種新興的疾病在DSM-V中尚未有具體的診斷標準。疾病焦慮障礙(Illness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在概念和性質上與網絡疑病症相似的疾病,其在DSM-V中的診斷標準為:(1)懷疑自己患有嚴重疾病;(2)身體症狀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是強度很小,並且存在另一種疾病或者有很高的患病風險(如有很強的家族史),個體從而表現出對疾病的過度關注;(3)個體對健康表現出高度焦慮並且很容易對健康狀況感到擔憂;(4)個體表現出過多的與健康相關的行為;(5)症狀存在至少6個月,個體所擔心的疾病會隨着時間變化;(6)其他精神障礙不能解釋此症狀。因此,疾病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可為網絡疑病症的診斷提供參考。另外,網絡疑病症與健康焦慮、問題性互聯網使用等症狀之間均存在高度相關。因此,研究網絡疑病症相似或相關疾病,對於更深刻地理解網絡疑病症的概念內涵、基本特徵、診斷標準、影響因素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大多研究都表明,網上健康搜索(Online Health Research)會導致消極的情緒反應,如恐懼和亢奮,且過度搜索健康信息會加劇個體自身的焦慮程度,甚至可能最終形成某些精神障礙,如焦慮障礙、心境障礙等。而以網上健康搜索為主要特徵的網絡疑病症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也是極大的。首先,網上搜索健康信息得到的結果具有極大的不準確性。其次,過度搜索健康信息會加劇自身的焦慮程度甚至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網絡疑病症已經被證明與健康焦慮、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及強迫症等症狀存在高度相關,且有一項研究發現,反覆在網上搜索健康相關信息後,4%—6%的患者表現出病理級別的疾病擔憂,其嚴重程度足以滿足DSM-IV的診斷標準。此外,過度搜索健康相關信息還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的過度佔用。

  受個體因素和網絡環境因素影響

  關於網絡疑病症的發病機制,斯塔爾切維奇等人提出了一個相關的模型,該模型假設網絡疑病症本質上是一種通過不斷在線搜索健康信息來尋求安全感的行為,其目的是應對搜索健康信息之後不斷增加的焦慮或痛苦以及初次進行在線健康搜索之後仍存在的擔憂。這些焦慮、痛苦或擔憂通常是由錯誤的觀念引起的,如搜索結果的排名越靠前(如腦腫瘤),就越能解釋某種特定的症狀(如頭痛)。個體沒能在網上獲得令人欣慰的信息,因而對自己的健康更加擔憂和焦慮,就會再次搜索信息作為補償,最後導致惡性循環。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對網絡疑病症發病機制的研究較少,且大部分研究尚未深入其內部的神經生理機制。疾病焦慮障礙是一種在概念和性質上與網絡疑病症相似的疾病,其特徵表現為儘管沒有或者只有輕微的症狀,仍對患有嚴重疾病有過度的恐懼,過程中伴有焦慮及過度的與健康有關的行為。格羅西(Grossi)等人的研究表明,疾病焦慮障礙患者的內感受性更敏感。巴斯基(Barsky)等人提出“軀體感覺放大模型”,並指出疑病症患者傾向於關注他們的軀體感覺,並將其體驗為緊張和不安。已有研究表明,海馬體負責接收感覺和內感受信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也顯示,疾病焦慮障礙患者的內感受性更敏感可能與海馬體的超連通性有關。另外,大腦左側紋狀體外區和副中心小葉之間的功能連接明顯減少可能造成了疾病焦慮障礙患者對身體表徵的錯誤判斷,紋狀體外區、杏仁核等的超連通性也可能導致了患者較高的焦慮水平。綜上,由於網絡疑病症與疾病焦慮障礙的相似性,對於疾病焦慮障礙內在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可以為更深入地瞭解網絡疑病症的發病機制提供一定借鑑。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影響網絡疑病症的因素主要有個體因素和網絡環境因素兩類。

  個體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質在網絡疑病症的發病中起着關鍵作用。首先,有健康焦慮症狀的個體在網上搜索健康信息更容易體驗到消極的情緒。還有研究表明,以搜索健康信息為目的的網絡使用也會反過來增加個體的健康焦慮,並且其還與抑鬱症狀的增加有關。其次,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是網絡疑病症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人們通常認為進行網上搜索可以獲取更多信息,從而減少我們對問題的不確定性,然而由於網絡信息的模糊性,有時在網上進行搜索後,個體的不確定性反而可能會增加,特別是當網絡信息相互衝突的時候,人們可能會為了減少不確定性進行過度、反覆的搜索。再次,強迫症狀與網絡疑病症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有研究者提出,網絡疑病症的某些特徵似乎是強迫性的,斯塔爾切維奇等人的研究表明,這種強迫性可能是由於害怕一旦停止搜索就無法找到所需的或重要的健康信息,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健康狀況的不確定性。個體儘管存在痛苦和健康焦慮加劇等負面影響,但個體通過網絡對健康信息或安慰的尋求仍然不會停止,反而可能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因素,完美主義特質、網絡成癮等多種個體因素都會對網絡疑病症的發生起一定作用,可見,網絡疑病症是多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除個體因素外,網絡環境因素對網絡疑病症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雖然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人們在網上搜索健康信息時的用户體驗,從而影響其情緒、認知、行為等,最終導致網絡疑病症的產生。例如,很多網頁會按照網站點擊率對其進行排序,排在前面的往往是點擊率最高的網站,而人們在網上搜索健康信息時,常常傾向於注意那些罕見的、嚴重的疾病,從而造成其點擊率比那些更為普通和常見的疾病高,因此較嚴重的疾病會排在更為靠前的位置,這意味着其他用户會更容易注意到它們,其點擊率也會進一步增加,因此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人們的焦慮情緒。

  目前網絡疑病症並未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之相關的研究課題還存在較大空白。首先,當前並沒有研究對網絡疑病症發病的內部神經生理機制進行深入探討,這極大地限制了對網絡疑病症及相關疾病的干預及治療,未來研究應在這一方面進一步探索,豐富充實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同時,已有研究表明,網絡疑病症和其他病症如抑鬱、強迫、焦慮等存在高度相關,但對於其因果或相互作用的關係並不明確,未來加強對此方面的研究有助於網絡疑病症及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對提高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對網絡疑病症的研究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提醒人們規範就醫,不盲目相信網絡健康信息,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對網絡疑病症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可以促使網絡醫療信息的專業化及規範化發展,進而成為推動國家醫療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進步的助推力。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日總第1939期 作者:胡藝馨 邵韻如 張曉燕 崔煜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