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軟糖、高價酸奶 收下這份食飲“拔草”清單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當下,食飲消費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吃出健康”成為不少人的新追求。

“一邊熬夜,一邊吃維生素軟糖”“養髮護髮,來顆九蒸九曬黑芝麻養生丸”“喝酸奶,最好無糖、美容又助眠”……尤其對於不少年輕消費者而言,“朋克養生”早已不再是新鮮的話題,甚至朋友小聚不少時候也會變成大型功能食品的“種草現場”。“花費更高溢價,選購看上去養生健康的食品,或許長期食用真有功效呢?也許就是圖個心安罷了。”90後消費者董女士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坦言,當生活的壓力遇到對健康的焦慮,“吃出健康”便被寄予厚望。

需求決定市場,一眾商家聞風而動,誇大產品功效、販賣焦慮、過度包裝……產品營銷噱頭五花八門,但總有“文案”能挑動人們的消費念頭,順勢帶火了一批批主打“健康”的網紅食飲產品。即便有不少消費者用“交智商税”來自嘲花費“冤枉錢”的經歷,但總有人將信將疑着為“圖個心安”繼續付費。

值此“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際,北京晚報《食飲週刊》特別推出“拔草”專題,以期能幫大家在消費時“避避坑”。

市場觀察

沒有什麼養生問題,是一顆“糖”解決不了的?

助眠、美容、護肝、護眼、補鐵、減脂……在養生觀念加持下,一邊“戒糖”的年輕人,一邊又喜歡上了另外一種糖――功能性軟糖。在不少社交分享平台上,各類“種草”功能性軟糖的內容層出不窮,似乎沒有什麼養生問題,是一顆功能性軟糖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堅持吃?

“在各種‘種草’文安利下,入手了益生菌和玻尿痠軟糖,口感像小時候的QQ糖,味道不錯還0蔗糖無負擔,不過目前吃了半個月還沒有特別明顯的感受……”“平時水果蔬菜吃得少,買了些維生素軟糖,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智商税,但味道不錯也能圖個心理安慰。”憑藉味道以及“功能性”的加持,功能性軟糖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時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軟糖前面冠以“功能”二字後,價格也就順勢“水漲船高”。北京晚報《食飲週刊》發現,網絡平台上絕大多數品牌的功能性軟糖每顆平均售價均超過兩元,有不少甚至每顆平均售價在五元左右。

不過即便如此,功能性軟糖的受寵程度仍然不容小覷,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功能性軟糖在國內銷售市場增長明顯,預計2022年功能性軟糖市場將突破86億美元。

專家觀點

是零食不是保健品

功能性軟糖在不斷走紅的同時,也面臨着不少質疑,尤其是服用功能性軟糖是否有效?

以玻尿痠軟糖為例,在某些社交平台的“種草”文中,特別突出“對皮膚好”“嚼出水光肌”等字樣,然而目前玻尿酸食用產品的功效尚無定論。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就曾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表示,口服後,大分子玻尿酸會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分解,先轉化成小分子的糖,然後被人體吸收,吸收的小分子通常會進入血液循環,不會滲透進皮膚。

而網絡上另外一款熱銷的白芸豆糖果,不少品牌在產品宣傳頁面寫道“脂肪SPA,縱享葷膩”“大餐救星,嗨吃無懼”等。然而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曾發文科普,白芸豆碳水阻斷劑裏的核心成分是α-澱粉酶抑制劑(α-AI),它能阻止澱粉被吸收,所以能降低吃主食獲得的熱量,但它不能阻止單糖(葡萄糖、果糖)和脂肪被吸收,實際生活中還是別指望吃它減肥了。

由此不難看出,不少看上去自帶保健品“光環”的功能性軟糖,事實上“名過其實”,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功能性軟糖並沒有“藍帽子”,因此並非是“保健品”。而某些品牌產品在沒有“藍帽子”的情況下,宣傳產品的功能性,實際上已經違反了《廣告法》。

市場觀察

需要“瘦身”的過度包裝

裏三層外三層,不少食飲產品的包裝正成為吸睛利器。

近日,“售價幾百元禮盒拆開僅25個草莓”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截至本刊發稿前,話題閲讀量已超過1.1億,亦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評論“包裝不好怎麼對得起那麼高的售價”“羊毛出在羊身上,包裝那麼好還不是顧客付費”“重視‘面子’,不在乎‘裏子’,屬於本末倒置”“很小的東西包裝那麼大真的很浪費”……此外,在不少消費者看來,過度包裝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處理起來也是件麻煩事兒。

事實上,商品過度包裝問題並不鮮見,同樣在不久前,一批次“小糊塗仙酒(典藏)”就因涉過度包裝問題而被點名,不合格項目為“包裝空隙率”。據悉,包裝空隙率是指商品銷售包裝內不必要的空間體積與商品銷售包裝體積的比率。《食品包裝規範》規定飲料、酒、糕點、保健品、休閒食品、茶葉等食品的包裝層數以及包裝空隙率必須符合一定的規範。以酒類為例,商品銷售包裝內不必要的空間體積與商品銷售包裝體積的比率(即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55%。

專家觀點

選購食品別重“面子”輕“裏子”

食品行業的過度包裝問題為何頻頻出現?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表示,食品過度包裝不只是行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某些商家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在包裝設計上可謂“煞費苦心”。然而除了商家受經濟利益驅使的因素,也離不開部分消費者盲目追求所謂的有“面子”。

陳音江表示,食品是買來吃的,不是買來看的。食品過度包裝不僅助長了消費者的畸形消費觀念,還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此外,“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為過度包裝買單的還是消費者。只有大家共同抵制奢侈浪費之風,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具體來説,企業應該主動把精力放到產品質量和價格上,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實惠產品,而不是靠通過豪華包裝來吸引消費者;消費者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在購買食品時摒棄“面子”思想,多關注食品的口味和質量,別盲目看重食品的包裝,同時要從正規渠道購買正規廠家的食品;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和指導,引導企業落實有關法律規定,自覺抵制過度包裝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發佈了新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新標準規定了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和包裝成本要求,以及相應的計算、檢測和判定方法,並將於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新標準實施後,過度包裝、“櫝”貴於珠的現象將可以休矣,更加有利於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市場觀察

深諳“加減法”的高價酸奶

貴,是當下不少酸奶愛好者的共同感受。

北京晚報《食飲週刊》在走訪各大超市中發現,高價酸奶產品普遍佔據着櫃枱“C位”,比如在北京的一家超市內,3杯裝135g的光明“如實”酸奶售價為26元,3杯裝100g的簡愛“酸奶滑滑”產品售價為15.8元,4杯裝的北海牧場“草莓流心芝士”售價為39.2元,3杯裝100g的樂純“一整杯純淨的酸奶蓋兒”售價36.8元……價格着實一個比一個高,以至於“酸奶為何越來越貴”的話題還曾登上過微博熱搜,話題閲讀量接近3億次。

而仔細對比定價較高的酸奶產品,會發現其中不少產品主打的正是一套有趣的“加減法”。

“減法”主要體現在產品成分上,“低卡0蔗糖”“生牛乳、乳酸菌,其他沒了”“無添加香精、色素”……不少酸奶產品在成分上已是儘可能地精簡。

“加法”則往往體現在口味創新、菌種概念、乳蛋白含量等的較量上,“每杯含150億個活性乳酸菌(出廠時)”“3.6g優質乳蛋白”……產品口味上的創新更是層出不窮,早已不止侷限在各種莓莓的較量,“季節限定”亦不再是新鮮的玩法。

一套“加減法”操作下來,產品便明顯自帶“高端”“更健康”“更營養”的光環,也更容易讓消費者為高溢價買單。

“就感覺高價酸奶無論是品質還是營養上,肯定還是不一樣吧?不過,不捨得多買,太心疼。”酸奶愛好者劉女士表示。

專家觀點

價格並不能反映營養價值

酸奶為何越來越貴?高價又是否代表着高質?

對此,乳業分析師宋亮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表示,整體來看一些定價很高的產品,主要是貴在概念與營銷上,如果按照成本定價法來算的話,很多產品售價明顯高得離譜。通常一盒普通酸奶的生產成本約2至4元,高端酸奶的生產成本則普遍在4元至8元,成本方面的差異並不太大。然而不少高價酸奶會選擇邀請明星代言,並很青睞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投放廣告,營銷價格不菲,產品售價自然也低不了。

然而高價酸奶並不都意味着更高質、更健康。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某些酸奶產品為了追求口感,會選擇加入大量果醬、奶油等成分,即便沒有額外添加蔗糖,但對於消費者而言攝入的糖分和脂肪含量並不低。而僅強調諸如“蛋白質”等個別營養元素,也是一種營銷噱頭的表現,畢竟吃個雞蛋能補充的蛋白質更多。此外,不少高端網紅酸奶品牌並沒有自主奶源,且產品生產依靠代工廠模式,無可避免地會在產品品控和安全追溯上存在諸多隱患。因此沒必要盲目追求高價酸奶產品。

市場觀察

傻傻分不清的“紅牛”

春困襲來,想喝“紅牛”?

然而無論是網購平台,還是在某些超市,細心觀察便能發現目前市面上售賣着三種“紅牛”飲料,分別是“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紅牛安奈吉飲料”“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三款產品的名稱、外包裝及價格均高度相似,讓不少消費者直呼“傻傻分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由華彬集團運營的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紅牛安奈吉飲料”以及“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的品牌擁有者則為泰國天絲集團。然而三款產品中,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和安奈吉有“藍帽子”,屬於保健食品,但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卻沒有“藍帽子”,屬於普通飲料。

專家觀點

需保護消費者知情權

對於華彬與天絲而言,恰如紅牛罐體上兩頭抵角相鬥的牛,始於2016年的紅牛系列商標糾紛案,目前仍激戰正酣,糾葛不斷。

北京市東元律師事務所律師孔磊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表示,紅牛品牌在市場上深入人心,而這場企業之間的紛爭,導致目前市面上售賣着三款不同的紅牛產品。此外,不少商超或便利店在出售紅牛飲料時,為了方便消費者挑選,往往會將三者集中在飲料區,這又加劇了消費者分辨的難度,很難搞清楚哪種是保健食品,哪種不是保健食品。三者混着一起賣,不利於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因此,商超在飲料排放上,可將保健品與非保健品羅列開來,讓消費者能輕易獲悉此飲料是否為保健品。而對於不少喜歡紅牛產品的消費者而言,喝的是實實在在的好產品而非品牌,希望這場企業之間的“爭鬥劇”能夠儘快落幕。

市場觀察

使用抗幽牙膏、益生菌,便可健康無“幽”?

幽門螺桿菌(簡稱HP),一種與人體胃部密切相關的細菌,先後被世界衞生組織、美國衞生及公共服務部列為明確致癌物。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目前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約50%。因幽門螺桿菌與胃癌掛鈎,在網絡平台上相關話題層出不窮,就在上個月“你被幽門螺桿菌概念收割了嗎”的話題便登上了微博熱搜。

當前,大家對於幽門螺桿菌的關注,亦吸引了不少企業來蹭“熱點”。目前,在某些電商平台上搜索“幽門螺桿菌”等關鍵詞後,便會發現不少宣稱可以抗幽的牙膏、益生菌等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不少商家在產品宣傳頁面上還打出了“速清幽菌”“除幽轉陰”“全新突破,靶向清除”等功能,而為了吸引“眼球”,在強調幽門螺桿菌的危害時還特別標註了“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等字眼。

“被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後,花了40塊錢買了一款宣稱抗幽的牙膏,相比普通牙膏,價格確實不便宜,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但想着可以給家裏的孩子也用一下,也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呢……”消費者馬女士如是説。

專家觀點

不是“抗幽”是忽悠

“依靠抗幽牙膏、益生菌等產品來治療或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沒有科學依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郝建宇對北京晚報《食飲週刊》表示。

郝建宇指出,儘管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能檢測到幽門螺桿菌存在,但幽門螺桿菌主要存在於胃的胃竇部,處在胃黏液層的下方,因此沒有證據證明牙膏這些產品能夠對存在於胃部的幽門螺桿菌產生影響。目前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是使用“抑酸劑+2種抗生素+鉍劑”的經典四聯藥物療法。由於在根除幽門螺桿菌過程中用藥較多,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導致有些患者腸道菌羣的紊亂,如出現比較嚴重的腹瀉或便秘,使用一些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菌羣,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單獨應用益生菌可以根除幽門螺桿菌。

就在今年1月初,國家藥監局亦發佈公告,提醒消費者,宣稱具有“抗幽門螺桿菌”的牙膏等產品可能添加了廣譜抑菌劑。如若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抑菌劑,可能導致口腔內菌羣紊亂,不利於口腔健康。牙膏不是藥品,牙膏不能替代藥品治療疾病。如果患有疾病,建議遵醫囑進行治療。據悉,目前國家藥監局正在抓緊制定專門針對牙膏管理的部門規章《牙膏監督管理辦法》,並將推動該規章儘快出台。

“即便不幸‘中招’,也不用太過擔心、着急,幽門螺桿菌會增加得胃癌的幾率,但並不是只要感染就會導致胃癌,發現後及時就醫即可,對於有胃癌家族史、消化道疾病、胃部不適等患者建議做根除治療。”郝建宇表示。

面對幽門螺桿菌,預防至為重要。郝建宇指出,日常生活中吃飯、聚餐時使用公勺、公筷或採用分餐制,此外做好餐具的清洗與消毒即可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文/楊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79 字。

轉載請註明: 功能性軟糖、高價酸奶 收下這份食飲“拔草”清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