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點學會認字,好處多多。
第一,有利孩子的智力啓蒙;第二,有利於孩子早日實現自主閲讀,培養對於閲讀的興趣;第三,有利於減輕小學低年級學業負擔,提升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對此,我想絕大部分父母都持認同意見,最關鍵的是怎樣教孩子認字。如果方法不當,不但會斷送孩子的認字興趣,而且可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
01枯燥、單調的認字方法不可取
小哲是我兒子的同學,他媽媽説,自從小哲上幼兒園大班後,為了幼小銜接,她每天安排一個小時左右教他認字,結果他特別不喜歡,沒過多久就因為兒子抗議沒教了。結果,上一年級後,小哲因為認字少,遇到不少困難。
我問她具體是怎麼教的。她説,她買了幾張掛圖,圖上有字有畫,每天晚上她指着教孩子認。孩子不認真學的時候,她心裏會特別氣,也曾數落過孩子。
像小哲媽媽這樣的家長可能不在少數。忽然有一天,他們意識到教孩子認字的重要性,或者忽然發現別的孩子認識不少字,於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下也能認識很多字。
家長懷有這種心思,認字就變成了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家長的內心不免生出焦慮感和沉重感。敏感的孩子意識到這種沉重感,於是本能地排斥認字。
可見,這種方法非但無法讓孩子學會認字,還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讓孩子內心對認字有了排斥感。
02遊戲中學認字
玩是孩子的主要工作,如果認字跟玩積木一樣,成為一種遊戲,那麼想讓孩子學不會認字,將是一件困難的事。
掛圖容易跟刻意學習聯繫在一起,所以不是首選。建議家長買一些有字的積木,或者多米諾骨牌,也可以買或者做一些字卡,作為識字工具。
玩識字積木時,用積木上的字去稱呼積木。比如,一邊搭積木,一邊陳述搭建過程,“先把這個長方體的‘我'放在下面,上面放一個正方體的‘門'”。
家長會用積木教孩子認識圖形、體積、顏色,同樣可以教孩子學會上面的字。
在遊戲中,玩是主要的,認字是順帶的,千萬不可本末倒置。
就像一次又一次玩積木的過程中,孩子認識了物體的形狀一樣;無數次玩識字工具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在快樂的氛圍中,認識積木上的字。
03生活中學認字
利用識字工具在遊戲中認字,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缺點也很明顯——數量有限。在生活中認字,則可以大大彌補這一缺陷。
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中,有太多可以認字的地方。家長和幼兒外出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無處不在的漢字。
帶孩子坐地鐵時,告訴孩子如何看指示牌,如何買票。上車後,讓孩子注意地鐵停靠在了哪一站,並對應路線圖上的站名。
在大街上,家長可以教孩子讀店鋪招牌、廣告牌、牆上的標語。
到了公園和旅遊景點,指着旅遊景點的名稱告訴孩子怎麼讀,並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規劃線路圖。
總之,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漢字,是我們用之不竭的資源。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功利心不能太強。我們可以把生活中教孩子認字,當做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而不是刻意的“教學過程”,不用刻意檢驗孩子是否記住,更不要批評指責孩子沒有記住。
04閲讀中學認字
相比於遊戲中認字、生活中認字,通過閲讀認字更簡單、有效、有趣且能長久持續 。
尹建莉從女兒圓圓一歲左右起,就堅持每天為女兒讀詩、讀故事。女兒滿6歲後實現了自主閲讀,剛上小學就達到了三年級的識字量,二年級結束後跳級讀四年級,成績仍然名列前茅。這些成績都得益於閲讀。
尹建莉説:“閲讀是密集地和文字‘打交道’的過程,是兒童識字的主要途徑。”她建議,親子共讀可以採取“指讀”方式,就是一邊用手指文字,一邊為孩子讀書。
有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樣會破壞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關注字而忽略文本內容。對此,尹建莉説,“指讀”的關鍵是書中的內容,不是手指頭和點擊到的文字。
兒子小時候,我經常為兒子讀書。最初我不喜歡指讀,我也認為指讀可能會影響兒子注意力。不經意間嘗試了幾回指讀後,兒子居然習慣了。尤其是後來讀橋樑書,兒子聽着聽着就會問我讀到哪了,並且要求我用手指着讀。
這時,我才明白,就像我們用手指着花讓孩子看一樣,手指僅僅起到了指引的作用,花才是重點。孩子並不會因為我們用手指了花,就將注意力放在我們的手指上。
明白這一點後,我每次為兒子讀書都採用指讀的方式。持續幾年的親子閲讀,在兒子將近6歲時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兒子讀完了《青蛙和蟾蜍》中的一本,走上了自主閲讀之路。
兒子馬上就讀二年級了。因為識字量比較大,他的學習較為輕鬆。節約下來的時間,他用來閲讀。如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05寫在最後
在遊戲中順帶學習認字,讓孩子知道文字和遊戲一樣有趣;
在生活中順帶學習認字,讓孩子明白文字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閲讀中順帶學習認字,讓孩子懂得文字是書寫一切美的基礎。
教孩子認字,不用刻意。
採取我國古代聖賢老子的“無為”思想,用以上3種“不教”的方法來教,孩子的認字之路一定會更加平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