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人講“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為何會窮?當父母的都應該懂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健康

《格言對聯》中寫道:“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天下之情,大不過父母生養之情。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無私而充滿奉獻的,但有些時候卻會好心辦了壞事。

老人説:“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聽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此處卻將父母比作條龍,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層含義?當父母的都應該懂這句話。

父母是條龍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古代傳説中,龍由古代先民杜撰而來,以圖騰的形式成存於世間,龍所生的九個兒子,在很多時候被比喻為同胞兄弟,品質愛好不相同。

此外,“九”在中國古代代表了極致,個數無大於九者,所以九表示多,很多時候泛指一個虛數。

在計劃生育未實行之前,中國許多家庭子嗣眾多,一大家子熱熱鬧鬧,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好歹也有盼頭。

因為基數大了,自然會有人才產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代婦女以能生為榮。

現在提倡優生優育也有好處,將資源傾注於一個孩子身上,培養成才的幾率更高些,且對父母本身的壓力也會小上很多,可能以後孩子的壓力會比較大,但倘若孩子未來有出息了呢?

此處將父母比作龍,便是沿用了“龍生九子”的説法。

向誰誰家窮

“向”,是土話,可以理解為偏愛。由此説來,這句俗語的意思便是,父母偏愛哪個單獨的子嗣,這個子嗣便會愈發窮困。

偏愛,是人之常情。一碗水端平很難,在這樣一個爭名逐利的社會里,一個成年人猶尤能體會殘酷與競爭。

“一將功成萬骨枯”聽起來殘酷,可是放在現實生活中只會更加慘烈。而在一家之中,父母總會在無形之中,扮演着領導者,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總會影響家庭成員。

孩子是父母未來的希望,若是一個還好,若是有幾個孩子,那麼希望就會被均攤。

父母會通過自己的判斷,認為哪個孩子的希望更大一些,被寄予厚望的那個孩子,自然而然便會被傾注更多的資源,投以更多的關愛。

一般來講,擁有更多的資源和關愛,似乎更容易做出成就,可惜事與願違,很多父母並不會把握關愛的度,偏愛本不可避免,但當偏愛變成了溺愛,就會引出許多問題。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一個剛剛種下的樹苗,整天把他擋在身下,不讓他接受陽光、雨水和大自然的考驗,拼命的施肥灌溉。

的確,樹苗在一開始的階段會發育得極好,但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樹苗的根系都浮在土面。因為他知道有人每天投放肥料和養分,不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努力。

父母會有老的一天,人也有幹不動的一刻。某天,當你停止施肥、灌溉的那一刻,一陣狂風大雨之後,這顆似乎已然“參天”的大樹,便會被連根拔起,轟然倒塌,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同理,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每天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任何要求父母都會欣然接受,當他人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是會出大問題的。

首先,不會與人相處。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和一個“小祖宗”當朋友。為成為朋友的前提,最起碼在心理上是平等的。

其次輕易滿足,膽小懦弱。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當有一天孩子要的東西,父母給不起時,又當如何?“窩裏橫”慣了,總有一天會碰到鐵板,因為別人不會慣着你。

當真有這麼一天,會對孩子的世界觀產生天塌地陷的影響,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從“似乎膽大”變成“真膽小”就成了必然。

再就是是不講道理。很多大人覺得,跟小孩子講道理,實在是浪費口舌,其實不然。從小養成講道理的習慣,是必要且有用的。

道理、規矩通常會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當一個人不講道理,不講規矩的時候,自然便會遇見更加不講道理、不講規矩的人。

最後是事業上舉步維艱。因為不會與領導相處,從小被父母呵護着長大,也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玩耍學習沒有規律,不懂得規矩,生活懶散。

離了父母,什麼事都做不了。公司的首要目標是利益,養着這麼一號人本身便是虧本,又怎會要這樣的人?

結語

俗語:“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介紹到這裏。作為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切莫用錯了方向。

公正嚴明雖難,但也要把握好度,否則便是好心辦了壞事。從這個角度來説,古人的説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