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關注我,每天和你聊點心理學

作者丨妙黛

出品丨曾奇峯心理工作室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有一種惡,叫中國式逗孩子

“媽媽,你是喜歡女兒還是喜歡兒子?”

懷二胎的時候,4歲的女孩問了我這樣一句話,我瞬間就震驚了。

因為這是一些無聊的大人喜歡問的問題,從一個孩子嘴裏説出來,太不正常了。

我告訴她,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媽媽的寶寶,媽媽都會很愛你們。

“可是,那天嬸嬸告訴我,必須説媽媽肚子裏是小弟弟。如果是小妹妹的話,媽媽會不高興的。”

“嬸嬸還説,我要是個男孩的話,你就不用再生小寶寶了。”

“還有叔叔也説,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喜歡我了,他們想收養我。”

聽了女兒的話,我又氣憤又心疼。

我氣憤的是,一個成年人拿這樣的事情逗孩子,竟然還覺得有趣。

心疼的是,四歲的孩子就要承受這樣的恐懼,毫無緣由的恐懼。

像這樣的“中國式逗孩子”,幾乎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經歷過。

孩子一臉恐懼驚慌,大人覺得非常有趣。如果孩子哭了,大人還會説“你看這孩子不識逗”。

“逗你玩”這樣的事,本身就是充滿惡意的。在“逗”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人,而是當成了一個供我們取樂的物件。

中國式逗孩子,並不是一種“逗”。它不同於陪孩子玩藏貓貓,給孩子講故事的“逗”,它更多是一種戲弄,一種羞辱。

我們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再來看看這些話,就知道有多麼惡毒:

“你媽媽不要你了,跟我走吧”;

“你是爸爸媽媽從垃圾堆裏撿來的”;

“過來喝口酒,可甜了”;

“不聽話就把你賣給收垃圾的”;

“來,給我磕個頭,給你個大紅包”

……

這些逗孩子的話,一點都不好笑,更像是大人站在權威的角度上,對孩子進行精神霸凌。

就像《中毒的父母》中説的: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説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被逗的時候,孩子開心嗎?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就試着從大人的視角來體會一下。

假如有一天,你正常去上班,到了單位以後,你的領導一臉嚴肅地告訴你,公司決定裁員,希望你自動離職。

你的臉上驚慌,沮喪,不解,可是又要努力維持着體面。多種情緒碰撞在一起,讓你的臉上略顯醜態。

這時,同事們鬨堂大笑,告訴你這是逗你玩的。

你不能生氣,生氣就是開不起玩笑。你只能假裝沒事,把這種惶恐的感覺,埋藏在心裏。

這件事會讓你惶恐,有兩個原因:對方的權威性,以及你對事情的珍視。

逗孩子也是一樣的,我們大人對於孩子來説是權威的存在。我們説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非常認真地思考、相信。

而我們用來逗孩子的事情,往往是他們最在意,最珍惜的東西。比如媽媽的愛,比如他們的尊嚴,比如他們的安全感,比如喜歡的玩具。

被權威的人,用珍視的事物開玩笑,對於孩子來説就是一種安全感的撼動。

他們本來覺得,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和諧穩定的。可有人告訴他們,這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他們會失落,疑惑,不安。

在某頒獎典禮上,胡可沙溢的兒子安吉一上場,郭德綱就説:“我怎麼看着安吉像我和胡可的孩子”。

沙溢勉強笑着説:別這樣郭老師,都説小魚兒像岳雲鵬,安吉再像你,我還活不活了?

郭德綱説:這説明你們家好客。

後面有一個應該沙溢給頒發的獎,郭德綱誤頒了,這時候他用來救場的話是:我以為是親爸爸給頒,還指着沙溢對安吉説,“這個也叫爸爸”。

經過這一系列的“玩笑”之後,本來非常開心的安吉變得沉默,一句話都不想説了。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我們成年了,把這件事理解成玩笑話。

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只會增加他們的不安感,和對人的不信任。

他們甚至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去驗證那些話,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是親生的,是不是爸爸媽媽真的更喜歡小弟弟。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成年人的惡趣味,從何而來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可以分為“我與他”和“我與它”兩種。

當我們覺得和對方並不平等,對方只是滿足我們期待,實現我們目的的工具時,就是“我與它”的關係。

當我們覺得和對方平等,我們之間有愛的流動,對方不需要滿足我們的期待,我們在關係中都可以得到足夠的尊重,都可以舒適地做自己,那就是“我與他”的關係。

當我們在逗孩子的時候,很顯然,孩子就像一個供我們取樂的工具一樣,和手機裏的遊戲,和小貓小狗沒有區別,那是“我與它”的關係。

我們沒有給孩子任何的尊重,甚至會覺得:如果我是你,我就會知道這是一個玩笑。

一個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分得清自己與他人,知道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認知不同。

而一個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他們不能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

為了應對這些不同,他們處理的方式,要麼是“消滅自己”,讓自己討好別人,與別人相同。

要麼是“消滅別人”,通過否定、逼迫的方式,讓對方與自己相同。

而中國式逗孩子,就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孩子與自己不同,並且努力消除這樣的差異的過程。

就像武志紅説的: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物件”,喜歡看孩子出醜、大哭,卻從來不在意,孩子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當然,在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中,我們也不會認為孩子“有權利”感到不爽。

喜歡逗孩子的人,就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對孩子施暴。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對一切逗孩子的行為,堅定説不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故事,女孩五歲的時候,弟弟出生了。

由於弟弟是早產兒,在保温箱裏住了一個多月。家人對弟弟的照顧,自然更加精心一些。

對弟弟照顧多一點,更多是因為他身體弱,而不是重男輕女。

可是,鄰居們總是跟她説:有了弟弟你爸媽就不要你了,將來要把你賣了給弟弟娶媳婦。

説的次數多了,她就真的信了。她在家開始小心翼翼的,不敢不乖,不敢惹大人生氣,生怕自己被賣掉。

每天從早飯裏攢一塊錢,存夠30塊錢“鉅款”,以防自己被賣掉。

鄰居們那些自以為的幽默,成了這女孩童年的陰影。

這就是逗孩子的後果,大人説完就忘了,可孩子會非常認真地聽進去。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一定不要逗孩子,不要以看到孩子的窘迫為樂趣。

更重要的是,當別人逗我們的孩子時,一定要及時替孩子解圍。

在過年過節這些逗孩子“高發時期”,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告訴他們,如果有人説“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就説,你媽媽才不要你呢,我爸爸媽媽永遠愛我。

如果有人用吃的逗你,你就告訴他們,我才不要吃呢,我媽媽都會給我買的。

如果有任何人讓你覺得不舒服,你就告訴他,我不喜歡別人逗我,一點也不好玩。

我們的文化裏,不允許孩子哭,又喜歡看孩子出醜,才會有了中國式逗孩子的惡趣味。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對這種行為説不。

小孩子都知道這不好玩,成年人難道不知道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7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孩哭了,大人笑了:中國式逗孩子,是偽裝過的殘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