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儘量多去三個地方,孩子不想優秀都不行
古有典故,孟母三遷;現有精句,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教育界中,也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
孩子為什麼從小到大都不愛學習?這是育兒路途中一道大難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感受過,幾歲小朋友們因為課外班作業哭天搶地,念小學的孩子一道算術題能磨蹭一個小時;就連初高中生在閒散時間裏也願意摸起手機打幾把遊戲,時間即金錢這個簡單的道理,在孩子們的身上踐行起來卻難如登天!
而深究其因,我們就會發現這道謎題的答案,即在某種特定環境中,孩子過於簡單枯燥的生長。
在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講座中,曾提及到了孩子的學習,她用自己兒子的實例,給很多家長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論述學習為什麼是一件難事之前,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連續一段時間重複相同的工作,承受高強度的壓力時,身為成年人的我們,感受如何?
而李玫瑾教授説,她特別心疼自己的孩子,這樣重複學習,承受學業高強度壓力的狀態,要持續13年。
生活單調乏味,知識晦澀難懂,這就是孩子們的生活常態,所以李玫瑾教授曾説過,不會讓孩子只專注於學習這一件事,他需要有疏通,有發泄的渠道,這遠超出了學習本身的意義,更是在建立孩子人生的大航向。
所以,無論孩子年齡多大,父母要做好的準備絕不僅僅是入學和知識,更要為孩子的生長環境精心佈置。
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中,而知識也取自於生活。
所以,當爸爸媽媽能夠將生活攤開在孩子面前生活展示,那麼生活也會回饋給孩子知識。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當孩子寫不好作文時,應該怎麼辦?用好詞好句喂出來的孩子,畫龍點睛也許恰到好處,但真情實感着實少了許多。
所以,有些老師和家長會帶着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孩子閉上眼睛,去靜心感受:
“你感受到了什麼?”
“風~”
“你感受到的風是什麼樣子的?”
“涼涼的,很温柔!”
“你還感受到了什麼?”
“陽光,特別温暖,照在身上很舒服...”
這就是自然環境的神奇之處,身處於室內背書抄句的孩子,很難有這樣真實的感受。所以,對於孩子而言,知識取於環境,感受於環境,這是一條潛移默化的生長之路。
2.學習環境,讓孩子產生共情
當我們順着很多孩子的生長脈絡去探尋時,就不難發現其背後家庭環境如何。
比如説非常愛讀書的孩子,家庭環境中必有書香縈繞;而對遊戲精通順手的孩子,手機電視一定在家庭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鄒市明和兒子軒軒的互動就深刻體現了環境讓孩子產生共情的概念。
作為拳王,他十分願意陪伴軒軒練習拳擊,而軒軒也願意和爸爸一起玩打拳的遊戲,他幾歲就熟知拳擊規則,會做一些基礎的拳擊動作,被爸爸擊倒後會很快站起來,繼續挑戰。
而鄒爸爸雖然沒有嚴格培養兒子,但是當孩子身處某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模仿這種本能被激發,繼而轉化成熱愛,這就是環境因素所產生的共情。
無論是知識汲取還是利用共情影響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爸爸媽媽都需要做好這樣的準備,在孩子幼年,充分利用環境的優勢,讓孩子不陷入枯燥晦澀的學習生活中,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中茁壯生長。
對於父母而言,經常帶孩子去這三個地點,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加優秀。
在孩子還未做好埋頭苦學的準備時,爸爸媽媽切勿將孩子一頭按在書本中,盲目抄寫背誦,讓知識成為孩子心裏如同大灰狼一樣的恐怖記憶,多帶孩子去圖書館裏,找一些孩子喜歡讀的書,靜坐一段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快樂,被學習的氛圍所包圍,這樣曲線拯救學習困難症的方法,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旦孩子愛上圖書館,愛上讀書,那麼學習和知識的積累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
當孩子們穿梭在城市高樓林立的大廈之間,感受高科技的驚奇之時,自然的魅力已經逐漸消失於孩子的生活當中。
溪水捉魚,叢林聽風都是源於書本之中,而未曾親眼所見,這對於孩子而言,不僅是種童年遺憾,也會在學習中,感受這部分有所缺失。
所以,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茁壯成長,户外之旅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帶孩子多多感受自然,引導孩子去表達自我的感受,將自然之樂與學習相交,寓教於樂,讓孩子用感官去感受書本中的文字,用心去體會那份知識的靈動,對孩子而言,會受益良多。
曾經有位媽媽和我説,孩子從小到大特別懂事,但是有天他説:媽媽我太累了,這週日的課能不能不上,我們去玩一天?
那位媽媽説,孩子也不過4歲多,但其實有時候想一想,比成年人活得還要累。所以,當家長們將學業這座大山巍然屹立在孩子面前時,不要急於攀登,也要讓孩子歇一歇腳步,保有一些童真。
多帶孩子去遊樂場裏,放縱的玩一天,讓孩子那些不快樂的情緒,高強度的壓力能夠及時宣泄出去,如同傾倒垃圾一樣,如此才能讓孩子即成才,又能成為優秀的人。
不沉浸於單一枯燥的學習環境中,多帶孩子外出感受世界的同時,爸爸媽媽們也需要注意這兩個小問題:
1.不輕易放棄,幫助孩子在新環境中找到樂趣:
舉個例子,很多孩子不喜歡去圖書館,會下意識的產生排斥心理,這時候很多爸爸媽媽的第一想法便是放棄,不強求孩子一定要愛上這個環境。但過於草率的決斷會容易讓孩子失去一次寶貴的成長機會。
比如孩子也許是因為不舒服不願意去,也許是到了陌生環境缺乏安全感等等,這時候爸爸媽媽們可以用耐心和一些小技巧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並且引導孩子在新環境中找到樂趣,切莫輕易放棄,不敢再次嘗試。
中國有句古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當我們將孩子帶入到新環境中,要試圖去尋找孩子喜歡這裏的樂趣點,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傾倒而出,比如到了圖書館就給孩子灌輸多多看書,好好學習的觀念;到了户外就急於讓孩子説觀後感等等,比起強加想法給孩子,爸爸媽媽們可以試着讓孩子跟隨自己的樂趣點去探索,先讓他在環境中找到樂趣,然後慢慢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當我們將學習與樂趣有機結合時,孩子也就會發自內心的愛上學習,不再逃避了。
學習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但也需要多重展示的魅力,所以不要將路完全寄託在書本中,讓孩子親身感受知識的浩瀚與靈動,且願意與之共舞,這需要爸爸媽媽們的幫助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