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捨,第六次沒人願接受
我們常説,離別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話雖這麼説,可是每次人與人之間的離別都讓人感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常態,但是也充滿無奈。親情更是如此,孩子和媽媽之間,從小到大也要經歷多次的離別,或許不只是距離上的遠離,更多的是情感上空間上的分別,不過每次都會令人神傷。1. 分娩時身體的分離第一次分離肯定是媽媽和肚子裏的寶寶的身體分離。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寶寶在媽媽肚子裏待足了十個月,終於要選擇自然分離,成為獨立的小小人了。不再需要媽媽血液的傳輸營養,也不再寄宿在媽媽的肚子裏,他們已經具備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和勇氣,急不可待地從肚子中湧出。而媽媽習慣了鼓起的肚子和寶寶頑皮的胎動,這一刻看到寶寶即將掙脱自己的肚子,會不捨,也會多了一絲期待。2. 寶寶開始求學時的分離等到寶寶逐漸長大,他們開始面對屬於自己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朋友,也要學着去走向小小的學堂。這是他們的第二次和媽媽分離。在孩子的世界裏,媽媽不再是全部,還會有小夥伴的位置,寶寶們也開始探索新的世界,探索媽媽不曾告訴他們的空間。這一刻,媽媽很不捨, 但是要學着去放手,讓孩子獨自開始新的篇章。3. 孩子青春期時的分離十三四歲的青春年華,是孩子們最朝氣蓬勃的歲月,也是他們個性最鋒芒的時候,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因為青春期變得特立獨行,變得叛逆。孩子會想要掙脱媽媽的管教和束縛,逃脱媽媽對他們的關心和教育。這個階段的分離,我們稱它為心理上的疏離。4. 十八歲成人後的分離終於熬過了高考,走過了十八歲成人禮,滿心的想出去看看已經無法阻擋孩子們的步伐。背起行囊去最遠的地方求學,不用再圍繞在媽媽的身邊,可以馳騁翱翔,這是很多孩子那個時候的願望。一邊是孩子難以阻擋的分離快樂,可一邊還是媽媽們不捨和擔心的面龐。媽媽雖不捨,可也要接受和支持孩子出去闖蕩的決心,因為這次分離代表着成長和蜕變。5. 兒女成家之後的分離畢業,工作,這都是短暫的分離,可等到孩子們結婚生子,組建自己的家庭,媽媽的失落和不捨才是最大的。圍繞在身邊的孩子就這樣成了另一個家庭成員,這種分離是最令人感傷的。從此很難聽到兒女在身邊説家常,就連最簡單的問候也只能通過電話遠距離傳送。不過這就是分離,是一種叫做生活的分離。6. 老去的分離每個人從起點到終點都是一個輪迴。起點的出生總歸要走到終點。當父母逐漸老去,生老病死都要逐漸被接受。養兒方知父母恩,等到兒女剛剛明白當父母的意義,父母也老去了,這一次的分離換做兒女不捨,因為畢竟分開就再也不見了,我們都不想看到這一幕,但是現實必須要承受。分離是孩子一生中所必須經歷的,縱使不捨也要學會去適應和接受。而作為父母,我們要在孩子每次分離之時做好引導,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更好的過渡。1. 分離要有儀式感每次的分離,背後都代表着一個階段的成長,而我們需要讓孩子銘記這些分離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成長的美好。不妨在孩子憂慮分離的時候給他們一個輕輕地擁抱,或者拍拍他們的肩膀,告訴孩子:恭喜你,你獨立了,應該為這次分離感到高興。2. 父母要敢於放手,化不捨為推動力分離是難過的,但也是一次前進的動力。父母面對每一次孩子的分離,請大膽地放手,讓他們按照成長的規律一路前行吧,不要不捨,不要難過,因為你的放手會讓孩子在分離中也成長和前進。每次分離是孩子一次成長和蜕變,他們會因你們的推動變成大家心中更優秀的青年。無論孩子還是父母,分離是永遠不能避免的話題。我們既然不能避免,那就勇敢地面對吧,為了離別後更好的重逢,請去體會離別帶來的人生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