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實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印發《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範(試行)》。其中提出,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診療活動,包括不得使用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中藥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危險性的技術方法;不得開具藥品處方;不得給服務對象口服不符合相關規定的中藥飲片;不得開展醫療氣功活動;不得從事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診療活動。
這次發文,意在治理養生保健機構違規開展診療活動等現象。養生保健機構儘管不具備診療資質,但這個領域越界開展診療活動等現象十分常見。比如,當前不少養生保健機構公然提供針灸、灌腸等醫療服務;一些洗腳店、按摩店等具有養生保健功能的機構,則宣稱能夠治療腳部皮膚病或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還有一些美容美髮店標榜能夠治療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離奇做法也不少見。由於養生保健機構違規開展診療活動而導致的消費糾紛也時有耳聞。
養生保健越界行醫較難治理,是因為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養生保健和很多中醫療法並無清晰的界線,同樣是針灸療法,既可用來養生保健,也可用來治病救人。此外,由於“食藥用源”理念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面對養生保健機構違規使用部分“食藥用源”的藥品,消費者往往渾然不覺。還有,是否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危險性等,是區別中醫養生保健和中醫診療的關鍵因素,但這方面養生保健機構往往言語含糊,使普通人較難甄別。
更要看到,越界行醫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不僅是養生保健領域,其他很多方面也在躍躍欲試,甚至明目張膽地“傍醫”。比如保健食品宣傳具有治病功效,是在商品功能上“傍醫”;生活美容混用於醫學美容,是在服務範圍上“傍醫”。普通的“妝字號”面膜標榜“醫用”以及“消字號”產品當做藥品促銷等,無不屬於“傍醫”行為。
要想治理這種亂象,消費者提升自我辨識能力是關鍵。生活服務與醫療服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前者通常不需要資質,但後者則需要具備相應資質,且兩者的主管機構、辦證渠道等,都明顯不同。消費者認清兩類服務的差別、看清不同性質商品跨界營銷的本質,才能避免上當受騙。
讓養生保健機構安守本分,監管更需加大力度。當處罰不及非法所得、逃脱監管的可能性較大時,養生保健機構僥倖越界行醫的可能性勢必大增。只有令其付出更大的違法成本,並且很難逃脱監管,才能提升養生保健機構守法經營的自覺性。
目前民眾越來越重視健康,養生保健服務需求也水漲船高,大量養生保健機構也應運而生。但這個領域魚龍混雜,不僅讓一些消費者受到欺詐,還可能付出健康受損等代價。在養生保健與診療之間劃出清晰界線,不僅出於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需要,而且也利於這個行業健康發展,讓養生保健機構只提供高質量的養生保健服務,守住不越界行醫的底線。漫畫/陳彬
北京青年報新聞熱線:65902020
廣告熱線:400-188-8610
郵局訂閲熱線:11185
北青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