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腸套疊,許多家長都有所耳聞,但可能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腸套疊是一種常見的嬰幼兒急症,每個家長都應該瞭解這個疾病,以便能在早期識別及時就醫不耽誤孩子。
受訪專家 濰坊市中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孫寧寧
當寶寶出現陣發性哭鬧、嘔吐甚至果醬樣血便等典型症狀時,家長應高度警覺!這是因為,如果家長能知曉有關腸套疊的知識,就能第一時間帶寶寶去就醫,給寶寶贏得時間!這是早診斷早治療的關鍵。
15個月的患兒芽芽(化名)吃過午飯後開始“不對勁”,身體蜷縮、扭曲着,在牀上“拱來拱去”,不一會拉了一大坨稀便,好像吃壞了肚子似的,過了一會兒芽芽開始大哭,但因為患兒太小無法表達,越發使勁的哭嚎,怎麼哄也沒用。過了一會兒又開始“間歇性”哭鬧,一開始只是哼哼唧唧,安慰她或者喝點熱水好像就能“緩解”,然後不久之後又接着哭。
第二天清晨芽芽開始嘔吐,緊接着拉出了“草莓醬”似的大便,全家人趕緊抱着孩子來到濰坊市中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孫寧寧一看症狀,聽完家長的描述懷疑是——腸套疊“惹的禍”,立刻送孩子去超聲科檢查,果不其然,就是腸套疊,而且因為拖了比較久,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了。
小兒外科主任孫寧寧帶領團隊術前精準判斷,果斷手術。術後制定合理治療方案,精心護理,患兒轉危為安,恢復非常順利,現已痊癒出院。
什麼是腸套疊?
指某段腸管及其相應的腸繫膜套入臨近腸腔內引起的腸梗阻,是嬰兒期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
具體病因不明,包括器質性病變(原發性腸套疊)及非器質性病變(繼發性腸套疊)。
非器質性病變可能與飲食習慣的改變、 回盲部解剖異常、病毒感染、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有關。
器質性病變最常見有腸道息肉、腸重複畸形、梅克爾憩室等。
腸套疊的危害有哪些?
腸套疊時部分腸管連同其附着的腸繫膜套入相鄰的腸管之中,腸壁血供受到嚴重影響。受阻時間越長,發生腸缺血、缺氧越嚴重。
靜脈迴流受阻時,可出現水腫,動脈也因受壓而發生痙攣。組織學上腸血管明顯擴張,套疊的腸黏液細胞被擠出黏膜外,與血液相混,形成特徵性的“果醬樣”大便。
如果靜脈壓不斷增高,最終必然影響到動脈血供或發生血管栓塞性改變,造成套疊腸管完全壞死。繼而發展成腹膜炎,甚至出現休克以致危及生命。
因此,腸套疊是需要及時治療的急腹症。
腸套疊有什麼表現?
小兒腸套疊可以通過典型的症狀來發現:陣發性哭鬧、嘔吐和果醬樣血便。
小兒腸套疊典型的表現如下:
腹痛(陣發性哭鬧):由於小兒不會述説腹痛,故多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哭鬧、屈腿彎向腹部、面色蒼白,同時拒食,每次發作數分鐘至數十分鐘,過後患兒全身鬆弛安靜或入睡,約數十分鐘後再發作,如此反覆,規律性發作,久之患兒精神漸差,腹痛表現反而減輕,而以嗜睡、面色蒼白為主。
個別較小的患兒開始即以面色蒼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為主,隨後即進入休克狀態,而哭鬧、腹痛等症狀反而不明顯。
嘔吐:嘔吐初為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以後可帶有膽汁,晚期可吐糞便樣液體,説明有腸管梗阻。
血便:發病開始時,可有1-2次正常大便,8-12小時後即出現暗紅色血便或紅色果醬樣黏液血便,或直腸指檢時發現血便。
腹部包塊:多數患兒在右上腹可觸及套疊腫塊,查體可觸及腹部可移動包塊。
全身情況:患兒在早期一般情況尚好,體温正常,但面色可蒼白,精神欠佳。隨着病程延長,病情加重,併發腸壞死或腹膜炎時,全身情況惡化,常有嚴重脱水、高熱、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狀。
腸套疊如何治療?
急性腸套疊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一旦確診應立即治療。
目前腸套疊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包括空氣灌腸、鋇劑灌腸和B超下水壓灌腸復位療法。
若經過空氣加壓灌腸等非手術復位未成功者,或者發病超過24~48,疑有腸壞死,繼發性腸套疊、複雜性腸套疊的患兒,則只能通過手術來治療。
小兒腸套疊發病急、進展快,需要臨牀醫師充分認識疾病特點,準確分析,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提高非手術治療成功率;術前注意鑑別診斷,減少誤診,才能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降低急診手術帶來的併發症,減少患兒的痛苦。
對於頻繁發生陣發性哭鬧(尤其是出現不讓碰肚子的情況)同時有嘔吐的寶寶,家長要想到有發生腸套疊的可能,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