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丨中國將重塑疾控體系 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發布丨中國將重塑疾控體系 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12月28日訊(記者 彭瑤)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在2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衞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介紹,這是新時代推動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描繪了疾控事業發展的藍圖和願景,對構建強大的公共衞生體系、推動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重塑體系、完善機制、提升能力、建強隊伍

《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重塑體系、完善機制、提升能力、建強隊伍四個方面。

一是重塑體系,突出“大疾控”理念。要求強化各級疾控機構的核心職能,強調要壓實醫療機構的公共衞生責任,夯實聯防聯控、羣防羣控的疾控工作基礎,建成以疾控機構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為網底,軍民融合、防治結合、全社會協同的疾控體系,這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國的具體體現。

二是完善機制,突出協同聯動。從縱向看,強調了不同層級疾控機構承擔職能的差異化,強調了疾控體系的上下聯動和工作協同,以及上級疾控機構對下級疾控機構的業務領導。從橫向看,強調了衞生健康和疾控系統內部的醫防協同和醫防融合,以及系統外部與有關部門和機構在監測預警等方面的密切協作和信息共享。

三是提升能力,突出系統綜合。強調了監測預警、檢驗檢測、應急處置、醫療救治、公共衞生干預、行政執法、宣傳教育等疾控核心能力提升,目標是通過加快建立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重大傳染病防治體系等,實現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處置,有效遏制艾滋病、結核病等傳統重大傳染病的流行。

四是建強隊伍,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加強高校與疾控機構合作,從人才培養環節開始,就建立鮮明的應用型導向。要求健全完善符合疾控工作特點的人才使用和評價體系,堅持分層分類評價,重點考核工作實績。明確在全面落實財政保障政策的同時,規範疾控機構向社會提供的公共衞生技術服務,落實有關科研激勵政策。這些政策的出台,將更加有效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中國發布丨中國將重塑疾控體系 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

吹風會現場。中國網 董寧 攝

中國傳染病防控成效顯著 公共衞生防護網進一步築牢織密

“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結構,累計安排131億元,支持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體系建設。2023年,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下撥疾控項目經費176.87億元,用於重大傳染病、地方病等防控工作。中國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平均報告時間從5天縮短到4小時。國家層面建立了72小時內快速鑑定300種病原體的技術體系,100%的省級和90%的市級疾控中心具備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能力。國家衞生應急隊伍對各省份全覆蓋。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維持在90%以上,通過合理布點、網上預約、上門服務等方式,不斷提升預防接種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方面,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人禽流感、鼠疫、中東呼吸綜合徵等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處置,在歷次重大自然災害中實現了災後無大疫。在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重點地區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結核病發病率從2015年的65/10萬下降至2022年的52/10萬,死亡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血吸蟲病流行縣全部達到傳播控制標準。建立覆蓋全國的環境健康監測體系,地方病防治水平不斷鞏固提升。通過世界衞生組織消除瘧疾認證。麻疹、乙腦、流腦等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中國已建立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

監測預警是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傳染病風險的第一關口。國家疾控局綜合司司長張國新介紹,目前,中國已建立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覆蓋全國8.4萬家醫療衞生機構;常年對鼠疫、脊髓灰質炎、瘧疾、流感等重點傳染病開展主動監測。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和急性呼吸道疾病,有針對性地拓展形成了包括哨點醫院監測、病毒變異監測、城市污水監測在內的10個監測子系統,開展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監測試點,並設置4類風險信號,科學研判監測結果,及時報告、發佈預警信息,為有效開展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次發佈《指導意見》強調要求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張國新表示,將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和疾控機構、醫療機構業務職責,進一步完善多部門信息共享會商、醫防協同和平急轉換等工作機制。在優化現有疫情監測報告系統的基礎上,健全傳染病臨牀症狀、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環境因素等監測系統,構建部門協同的監測體系,暢通社會公眾參與的渠道,密切關注全球傳染病疫情變化,從多源頭開展監測工作。

同時,完善風險評估、警示信息通報和預警決策工作流程,開展日常和專題風險評估,及時通報、發佈疫情信息和健康風險提示,適時提出預警決策建議。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提升實驗室病原微生物檢測、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建立健全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化應用,逐步實現監測數據自動採集處理、分析、預警,不斷提升綜合研判能力。

將在部分省會城市佈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

國家衞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負責人莊寧介紹,在提升傳染病的救治能力方面,中國通過迅速擴充醫療資源,加強統籌調配和區域協同,實現日常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向重大疫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的平急轉換。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和二級以上醫院的發熱門診設置率均超過98%,基本實現應設盡設、應開盡開。要求各地加強二級、三級醫院重症牀位擴增並配備相應設備,按照臨牀救治的需要,對醫務人員進行混合編組、建立梯隊、統一調度。

依託城鄉醫療服務三級網,以覆蓋城鄉居民的網格化佈局醫聯體為載體,健全城鄉一體、系統連續、分類收治、高效轉診的分級醫療救治體系。完善城鄉醫院對口支援,並暢通雙向轉診機制。在農村地區充分發揮縣域醫共體、遠程醫療等的積極作用。各醫療機構還積極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滿足羣眾看病就醫的需要。

“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已經投入了8500萬元,支持全國22個感染性疾病相關專業的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研究制定鼠疫、霍亂、炭疽、菌痢等部分法定傳染病相關診療方案,不斷加強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傳染病規範化和同質化診療能力。針對多種傳染病交織疊加的複雜局面,堅持多病同防同治,指導各地統籌調度醫療資源,全力做好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等感染性疾病醫療救治工作。強化醫療機構內部和區域內醫療機構之間的醫療資源統籌調配,增開相關診室和治療區域,加強醫務人員力量調配,延長接診時間,提高服務能力。

下一步,將深入總結疫情防控救治的經驗做法,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公共衞生和醫療服務能力。同時,會同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呼吸系統等重大傳染病,在部分省會城市依託現有資源,佈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加快提升重大傳染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跨區域馳援等能力。

醫療機構疾控監督員制度試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探索建立疾控監督員制度,是深化醫防融合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今年8月,國家疾控局會同國家衞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在9個省份啓動了醫療機構疾控監督員制度試點工作。通過在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和社會辦醫院設立專兼職的疾控監督員,監督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情況,督促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報告責任。國家疾控局規劃財務與法規司司長李正懋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試點工作順利,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李正懋介紹,各試點省份疾控、衞生健康和中醫藥部門通力配合,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有序推進試點工作。試點的49個地市共遴選861名專職疾控監督員和3484名兼職疾控監督員,已進駐了1200餘家醫療機構開展工作。其中,浙江省、甘肅省已經開展了全域試點工作。

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擴大人員遴選渠道,探索優化人員配置數量和組合形式。上海市探索醫療聯合體綜合派駐,採取了“駐點督導+巡迴督導”和分片分組循環督察等多種派駐方式。浙江省開展縣域醫共體綜合派駐。廣東省組建了“疾病預防控制監督檢查組”,對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行“多對多”的派駐方式。陝西省探索對專職疾控監督員實行“統籌調度、集中檢查、定點負責”。

試點省份結合實際,就人員選派、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培訓考核等多個環節進行細化,制定配套文件,編制工作手冊,推動疾控監督員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四川省按照“使用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組建醫療機構疾控監督員人才庫,確保人才供應可持續。湖北省綜合臨牀、檢驗、院感、疾控、衞生監督、信息等多方面專家意見,健全了試點工作流程。

“下一步,我們將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細化和實化相關舉措,積極推進疾控監督員制度的建立,有效加強對醫療機構疾控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李正懋説。

編審:魏婧

中國發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2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發布丨中國將重塑疾控體系 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