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組織了一次體檢,一個女同事跟我説有甲狀腺結節,開玩笑的説,不會是因為平時吼孩子吼多了吧。説笑歸説笑,通過我這個女同事的對話,不難看出,平時沒少吼孩子,平時也沒有少跟孩子產生一些不愉快的溝通與交流。
很媽們跟我諮詢,家裏孩子好像每天都不一樣,今天聽話明天就不聽話了,之前的時候吼叫一下,能夠管一星期,現在吼了就管當時,過去這會,孩子就跟沒事人一樣,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比上一次更加嚴重,該怎麼辦?難道需要進行武力解決嗎?
在許多家庭裏,對孩子們大喊大叫可能是一種常見的做法。甚至我的一些朋友也告訴我,如果一個孩子應該大叫,他應該知道如何害怕。否則,以後誰也控制不了他。這也是老話:“三天不打仗,不在屋揭瓦里。”“我問,喊叫真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真的改善了家裏親子之間的矛盾,真的讓你的生活如期而至,幸福和諧嗎?如果不是,那麼大喊大叫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方低頭想。
父母用吼叫詮釋自己的權威,演繹自己的憤怒,甚至是對抗更加憤怒的孩子,用一種自認為的“以暴制暴”糾正孩子的行為,但事實上,卻沒有起到正面作用,負面作用開始產生。吼叫能夠在家庭中很流行,自然有他的原因,比如以下幾點:
孩子過於憤怒,家長無計可施,惟有以暴制暴;
孩子同樣事項犯錯頻繁,家長忍無可忍;
孩子觸犯家長尊嚴(底線),家長反駁;
孩子行為恰好與家長的不幸運撞上,家長用來泄憤;
孩子沒有很好地理解家長意思,家長暴躁語言攻擊孩子;
……
這些行為,你的家庭中有沒有出現,或者説你沒有有很好的在生活中觀察到?我想至少有一兩條你家中肯定有過,只是過程中採取的措施或者最終形成的結果,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有的家庭中孩子膽小,可能這一次吼叫管用很久,甚至給孩子產生陰影,有的家庭當場親子關係到冰點,有的家庭甚至孩子哭老人叫,父母無可奈何……
有的家長會問,孩子不聽話,好好説不行,打也打不得,現在吼叫也不讓用,那孩子怎麼能夠聽話,怎麼能夠更好地像完美孩子靠近,又如何讓他們自己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孩子聽不聽話與吼叫無關,想要孩子配合,家長不妨這樣做。
1.傾聽孩子,接納孩子
孩子並非無緣無故的進行一些耍脾氣或者家長認為的不聽話,他們與我們成年人一樣有着自己的情緒,也需要進行一些表現和發泄,就如同撞到大人不愉快的槍口上,大人就開始發泄憤怒一樣。但是孩子一切來得快也會去得快,只要家長處理得當。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可能就是內心的那個情緒小孩發揮作用,家長這個時候無論有多麼的無助,多麼的生氣,請忍住,慢慢的引導着孩子或者靜靜地等待孩子的這種行為發揮,他們一陣過去,就會恢復平靜,按照之前的約定去做該做的事情。
孩子的這種陣髮式行為,其實並不是獨創,大人也有,但是孩子在大人默默地這種等待或者慢慢的引導之下,孩子變得平靜,也不會再次進行一些不愉快的發揮,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家長的接納和理解,心情慢慢平靜,就不會再將不愉快進行擴大,反而變得乖巧,言聽計從。
2.與孩子合作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一種叛逆的心理,如果孩子處於叛逆期,那更是難以抗拒的脾氣發泄。孩子與成人一樣,都想擁有自己的主動權,擁有一個自由的權利,但是成人一直以一種權威老大我説了算的姿態壓迫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正意願。
爸爸媽媽不妨在孩子發生這種不聽話或者看似不聽話的行為時候,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擁有一種自己當家作主的感覺,孩子在這種看似自己做主實則是由家長進行引導的情況中,也是能夠體會到自己擁有自由的快樂,更加願意與家長合作,也變得更加聽話。
3.教會孩子,自我管理
孩子這種不聽話,從另一方面展示的是一種對於自我管理的缺乏,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動,這樣在次次發泄中,反而加深加重孩子的這種不聽話行為,性格變得會有些偏激甚至任性。
爸爸媽媽發現這種不好苗頭的時候,不妨用讀書或者小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小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果對於父母的安排或者限定不同意,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必用這種很幼稚的行為表達。
很多書籍都有相關的這種情緒控制、自我管理的內容,比如趕走發脾氣牛,就是將孩子發脾氣之類的行為的產生是因為身上多了一隻發脾氣的牛,只要將這隻牛彈走,孩子就恢復正常。爸爸媽媽根據這樣的故事,不妨可以編造出相關的遊戲或者內容,用一些有趣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好,這樣的後果,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控制自己。
這些也許不夠很徹底的幫助家長們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利用我們家長的智慧與孩子的天生敏感,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提升自我,也同樣給家長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
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長拿出多一份的精力與認真,耐心的等待孩子經歷他們需要經歷的過程,得到的將是一個更加美好的孩子。
孩子不是不聽話,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聽話,家長將聽話的定義限制而已,如果家長換一個角度去看一下孩子的表現,其實孩子一直都很聽話,善變的是家長而已。
【小編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閲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