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哭鬧、發脾氣……分分鐘炸毛的娃到底怎麼教
上週末陪孩子去海洋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個情景:
一個小男孩讓媽媽給買一個鯊魚的布偶玩具,結果媽媽不願意買,就在那裏苦口婆心地給小男孩講道理。一番大道理講下來,不僅沒有説服小男孩,反而情緒更加激烈起來,最後坐在地板上又哭又鬧。孩子媽媽終於忍無可忍地爆發了,拽起小男孩就往外面拖。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媽媽的處理方式有什麼不妥嗎?小男孩為什麼一直不聽媽媽的話呢?兩個人的衝突是如何產生的呢?
孩子不聽話,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或者為什麼要這樣做”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我是大人,所以我説了你就要去做去遵守。然而,孩子卻不是這樣想的,孩子容易衝動,基本不會考慮後果,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上面母子倆衝突造成的原因,一個是家長沒有給孩子一個更明確的理由,比如説告訴孩子“買了這個鯊魚玩偶,你沒有地方可以再擺放,就要把你原來最愛的那個鯊魚玩偶送人或扔掉,你可以自己選擇是想要一個一模一樣的新玩偶,還是陪伴你很久的舊朋友。”讓孩子明白,家裏不能同時擺放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如果要買新的就勢必要扔掉舊的。
如果孩子選擇買新的,回去之後一定要堅決執行把舊的玩偶送人,要讓孩子明白每一個決定都會被嚴格執行。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從自己的話,做“對”的事情,最好是孩子能和我們想到一起,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當然,這種想法更多時間只能停留在“想”的階段,別説是孩子,就是成年人,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01 給出為什麼不或為什麼要的理由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艾倫做了一個著名的試驗:
當人們在圖書館排隊使用複印機時,她請求別人幫個小忙,並同時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她説:“不好意思,我有5頁需要打印,因為時間太趕,我能先使用複印機嗎?”94%的人會答應她的請求。
她也試過這樣提出要求:“真不好意思,我只有5頁需要打印,我能先使用複印機嗎?”在這種情況下,只有60%的人會同意她的請求。
這個實驗巧妙的揭示了一個人類的行為原則:人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不管是我們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或是要求別人的時候,要是能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這個溝通技巧,我們可能會認為只適合在職場中使用,因為大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平等的對象來對待。
當然也會有家長肯定會問,這個方法聽起來對於成年人很有説服力,可對於一個孩子能行嗎?答案是“能”!只不過給出的理由一定要在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不要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
針對孩子,在我們給出理由的時候要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一是要提醒孩子看着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極大程度的讓孩子把你的話聽到。不然你以為你説的孩子都聽到了,結果孩子注意力全在其他事物上,等出現了問題,你以為孩子又不聽話了。
二是要口氣堅定的告訴孩子你要説的內容,所以類似於“你能不能……?”“你可不可以……?”這類的開頭,儘量避免使用,因為孩子很容易就可以用一個“不”字把你拒絕。;
三是提完要求之後要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不需要做其他任何事情,你會驚奇的發現孩子開始行動起來。有些時候,大吼大叫、催促、逼迫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激化矛盾促使孩子反抗,因為你的憤怒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使孩子也產生憤怒的情緒,進而在行為和言語上與你發生衝突。
02 照顧兒童情緒,給予足夠關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關注的需求也在逐步轉變,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父母一個眼神的肯定,一個莊重的點頭,一句鼓勵的話語。
正面關注會傳遞出“你是好的”這樣的信息,鼓勵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負面關注會傳遞出“你不好”這樣的信息。負面關注多數時候比莫不關注、無視孩子更糟糕。
所以家長在關注孩子時,千萬要注意一點,不要在關注的過程中夾帶“你不好”這樣的信息。當然這裏並不是説對於孩子不能批評,需要批評的時候應該對某個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
03 堅決執行行為的後果
為什麼要説要堅決執行呢,因為孩子會“故技重施”。
孩子會用平日裏最管用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不管這招是否正確。在行為心理學中有許多專家都曾證明,“一個行為的結果會直接導致這種行為是否會再次發生”。
如果孩子用某個方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方法;而如果家長沒有妥協,孩子下次可能就不會再用相同的“伎倆”了。
當我們提出要求,並給予合理的理由,照顧到孩子的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注並嚴格執行行為的後果,孩子就很容易聽進去並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