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吃了幾顆蠶豆
被送醫院緊急搶救
好心鄰居餵了兩顆蠶豆
差點要了3歲男孩的命
醫生提醒這些人羣吃蠶豆等於毒藥
7歲小男孩吃蠶豆
緊急送醫搶救
麗水民間有“立夏嘗三鮮”的説法,其中就有蠶豆。剝好的蠶豆淘洗乾淨,配上臘肉、雪菜一起炒,只放油鹽,便是很時令的清爽小菜。
5月2日,家住松陽的劉大媽中午燒了一碗新鮮蠶豆燉鹹菜,和老伴兩人把一大碗都吃完了,期間,還夾了幾顆給7歲的小孫子,從來沒吃過蠶豆的小展(化名)也吃得津津有味,當時並未出現什麼異樣。
可到了第二天,小展臉色發白、體温高達38℃,還伴有嘔吐、腹痛等症狀。
家人急壞了,小展的父母急忙從鄰縣趕回,認為是“吃壞肚子了”,把小展送到基層醫院就診,卻未告知小展的具體飲食情況。醫生開了點治療腸胃炎的藥物,小展吃了後嘔吐、腹痛症狀有所緩解。
5月4日,家人發現小展仍有發熱,臉上蒼白加重、面色蠟黃、精神疲軟,急忙送小展到麗水市中心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小展血紅蛋白只有50g/L(正常兒童為110~160g/L),發生了急性溶血。根據小展醬油色的尿液和此前食用過蠶豆的情況,經化驗後醫生確診他得了“蠶豆病”。經醫護人員緊急輸血、鹼化尿液、補液等搶救措施,5月7日,小展康復出院。
兩顆蠶豆
差點要了3歲男孩的命
去年5月一個週末,3歲男孩小強(化名)跟隨父母回鄉下看望爺爺。
午飯期間,奶奶帶着寶貝孫子到鄰居家串門。小強眼睛盯着對方碗裏的蠶豆一動不動,鄰居見狀,就剝了兩顆蠶豆喂到小強嘴裏。
第二天上午,小強突然情緒煩躁,還不肯吃東西。之後,小強臉色開始變得蠟黃,小便顏色像醬油一樣,還伴有發熱。
小強母親追問是不是給小強吃了蠶豆,奶奶這時才想起頭一天在鄉下,鄰居喂小強吃過兩顆蠶豆。
父母馬上送小強到麗水市中心醫院救治,當時小強全身的皮膚都已經發黃,經檢查,他的血紅蛋白只有40g/L,屬於重度貧血,病情十分緊急,如不及時救治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醫護人員緊急搶救,小強撿回了一條命。
原來,小強在出生時就已經篩查出患有“蠶豆病”。平時,家人都比較注意小強的飲食和接觸禁忌,不知情的鄰居差點釀大禍。
別人吃蠶豆沒問題,
為啥有的孩子吃了就出事?
麗水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兒科副主任方靜介紹,小展和小強體內先天性缺乏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氫酶),食用蠶豆、蠶豆製品後會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病”。最近幾年,麗水市中心醫院兒科每年都會接診幾例“蠶豆病”的病例。
“蠶豆病”是遺傳病,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我國分佈規律呈“南高北低”的態勢,長江流域以南,尤以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為高發區。因為蠶豆病具有遺傳傾向,若半合子的男性與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兒子全部正常,女兒中有50%概率為雜合子。女性雜合子與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兒子將有50%概率獲得此突變基因表現G-6-PD活性顯著缺乏,女兒中則有1/2為雜合子,即男患者只傳女兒,女患者傳男孩又傳女兒。
“蠶豆病”有些啥症狀?
一般在食用蠶豆或其製品後數小時至數天後(大多在1-2天內)發生急性溶血,潛伏期越短,症狀越重,主要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輕者僅有輕度溶血,不伴有黃疸和血紅蛋白尿;重者可在短期內出現溶血危象,表現為迅速貧血、伴有黃疸及血紅蛋白尿,常出現畏寒、發熱、噁心、嘔吐、口渴、腹痛、腰痛等。
關鍵在於預防
G-6-PD缺乏是“蠶豆病”發生的遺傳基礎,一旦缺乏G-6-PD,不僅食用蠶豆可以引起溶血,其他藥物感染均可引起溶血。
“蠶豆病”不能根治,關鍵在於預防。患有新生兒黃疸的嬰幼兒會進行蠶豆病篩查,患有此病的嬰幼兒,母親在哺乳期間最好不要吃蠶豆及蠶豆製品。
日常生活中,“蠶豆病”患者要防止接觸金銀花、樟腦、臭丸、冬青油、顏料、薄荷膏、平安膏等。
就診時,要第一時間告知醫護人員病史,避免發生意外。在用藥方面,小孩常用的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等)、維生素K、樟腦丸、磺胺類藥、抗瘧藥(奎寧等)等藥物要禁用。
來源:麗水市中心醫院,麗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