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疾病最萬能的良藥,就在你的身上
「疾」、「病」兩字都帶病字頭,其實病字頭的本義是牀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很形象,是豎起的牀的樣子,指人生病卧牀。醫生看病叫做臨牀,也是由此而來。本篇作為開頭,以後會根據我的理解介紹所有帶病字頭的漢字,以求體會古人觀察認識疾病的角度和方法。 「疾」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矢,指人中箭。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本義指急性病。 一般説來,疾病在初期,或在淺表的時候,稱為疾。這時候往往邪氣盛,正氣也足,發病快,病勢急,但是往往好得也快。好比外感病,起病突然,高燒體痛,但是汗出以後自然痊癒,來得快,去得急,故稱為「疾」。人的小毛病、缺點,也被稱為疾,《墨子·公輸》説「必為竊疾」,意思就是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孟子·梁惠王下》記載齊宣王曾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齊宣王説他自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好女色。孟子回答説,愛好女色並非什麼過錯,只要老百姓都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又有誰會指責你呢? 在《韓非子·十過》中記載了一個喝酒誤事的故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絕於口,而醉。戰既罷,共王欲復戰,令人召司馬子反,司馬子反辭以心疾。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大意是説子反這個人嗜酒如命,喝酒和喝水一樣,一喝就停不下來,直到喝醉了倒下。一次打完了仗,共王又要出兵再戰,結果子反不能應召出戰,以「心疾」的名義推辭。共王親自來探望他,結果一進帳篷就聞到了嘔吐穢物和酒臭,只好回去了。這裏的「心疾」,後人都翻譯成「心病」,這是錯誤的。疾病發展到了心,那就不叫疾了,一個有心臟病的將軍,估計也難打仗。之所以叫做心疾,是因為酒後心跳加速,也就是心動過速、心慌、心跳、心悸。想必喝高過的人們都知道這種感受。 「疾」也作為形容詞使用,同「急」,比如「疾風知勁草」,「春風得意馬蹄疾」,等等。有時「疾」也作動詞用,同「嫉」,有痛恨、討厭的意思,比如成語「疾惡如仇」、「憤世嫉俗」。《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其中的「疾」就當痛恨、難以忍受講。因為當時晉景公已經是病入膏肓,不是淺表的問題。
「病」是形聲字,含義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也就是説,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説文》段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病」也有詞性變化,作為動詞用,有痛苦、難以忍受的意思。比如「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意思就是説,患者最痛苦的是身上的疾病種類太多,醫生最痛苦的是治療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太少。《水滸傳》中英雄薛永、孫立的綽號分別叫做「病大蟲」和「病尉遲」,當初看到,我還以為是病了的老虎和尉遲恭,後來才知道這是使動用法,是使大蟲、尉遲病的意思,就是讓老虎、尉遲恭都頭疼、難以對付的人。 仔細研讀古文的時候,就會發現古人很注意「疾」和「病」使用的分寸。比如在《韓非子·喻老》中描寫扁鵲初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説君有疾,而不是説君有病,含義就在於疾的程度較淺、危害不大。如果不治療,進一步深入發展的話,疾就成病了。桓侯連自己有小毛病都不承認。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後來人翻譯這句話不清楚疾和病的區別,把不病翻譯成沒有病,桓侯的話就成了「醫生就喜歡給健康的人治療,然後邀功」,顯然不合邏輯。其實「不病」是病得不深的意思,也就是小毛病。桓侯大概也感覺到了自己有些不舒服,但是他認為那根本算不上疾或者是病,所以不大願意讓扁鵲診治、邀功。 等過了十天,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第二階段,疾的發展就嚴重了,扁鵲就用「病」來替代「疾」了,層次也逐步深入到肌膚、腸胃、骨髓。在分析疾病的治療機理的時候,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小毛病用熱水洗浴就能好。「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疾發展成了病,深入到了肌膚、腸胃,分別用針刺砭割、口服湯藥能夠治好。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但是病入骨髓,如同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了。短短的一篇故事,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由疾而病,由病而死的過程。
中醫治病仰仗患者天賦的自愈能力,就是所謂的正氣。所以,中醫治病不怕外感、外傷,就怕內傷、內亂。正氣浩然、精充血足的人,即便受到感染傷害,也很快就能恢復。
就像二戰中的美國,在珍珠港受點兒小創傷,但是很快全國動員,投入戰爭,很快解決問題。這就像中醫治疾,因勢利導。 但是如果七情內傷,精血耗損,即便沒有外患,也會生出內亂,這就是病了,調理起來費時費力,還經常被患者不良的飲食、性愛、思維、情緒、習慣干擾。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感嘆道:「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現代的「疾」、「病」趨於同義,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可以通稱為illness或disease。但把「疾」翻譯成suffering,把「病」翻譯成sickness,似乎更合古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3 字。
轉載請註明: 治癒疾病最萬能的良藥,就在你的身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