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酷熱、濕熱讓人容易煩悶不適。即使雨水較多的地方,儘管相對要涼爽一些,可空氣中的濕熱,卻又給人一種“粘粘”的感覺。什麼身重體乏、頭昏腦漲都出來了。
尤其一些女性朋友,即使沒有明顯的出汗,皮膚也總覺得黏糊糊的,還隔三差五長點痘痘、色斑之類。不但影響身體健康,也影響美容。這些問題,其實都和一個因素有關:濕氣重。中醫説,長夏主濕。也就是大暑之後、大概是中伏天開始的一段時間裏,空氣中的濕氣比較重,人體內的濕氣也“躁動不安”起來。於是,這些濕氣重的症狀或者感覺就出現了。
然而,夏季的氣候炎熱、濕氣重,都是總的環境趨勢,絕大部分人也無法完全避免。如何能“順天應人”地養生,避暑的同時還能祛濕呢?總的來説,夏季養生,如下“三宜、三忌”要做好:
1、宜微微出汗,忌大汗淋漓:
夏天氣温高,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身體也需要借這個方式發散多餘的熱量,以維持正常的體温。因此,夏天適當鍛鍊,適當多出點汗,是有利於健康養生的。而濕為陰邪,出汗時可以帶走一些體內的濕氣、很多人因為夏天太熱了便失去運動的意願。其實,適當參加一些和緩的運動、或者在早晚氣温低時運動一下,出點汗有助於祛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説“汗為心之液、多汗亡陽”等等。雖然出汗能活躍陽氣,祛除濕氣,但過度出汗、大汗淋漓卻會傷及陽氣,不利於健康。因此,夏季養生,宜適當出汗,卻忌大汗淋漓。
2、宜清熱降火,忌寒涼直折: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氣温高是最常見到的。外界的氣温越高,身體也會有熱烘烘的感覺。於是,空調冷飲之類的避暑方式,幾乎成了我們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了。空調、冰箱這些人為的製冷的科學方式,的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生存舒適度,也有助於避暑。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依賴空調、冰箱,比如夏天長期呆在空調房裏,身體幾乎都沒有出汗的機會;冰凍西瓜、冷飲之類的食物,也更讓人增添清涼之感。
可是,夏天外界氣温高,根據陰陽互生的特性,體表陽熱、體內自然就相對陰寒了。所以,夏季的伏陰之邪也是不能忽視的。而過度依賴空調冷飲,無異於以水淬鐵。用中醫的話來説,就是“寒涼直折”,對機體的陽氣是很大的傷害。實際上,就是增加了體內的伏陰之邪。因此,夏季養生,以清熱降火,但也要忌寒涼直折。
如紅豆薏米芡實之類,都是適合夏季清熱降火、而又去濕氣的藥食。其中紅豆就是赤小豆,主要能健脾祛濕,《本草綱目》認為,它能“去煩熱、利水濕、開心竅”。
薏米的學名叫做薏苡仁,從薏米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種和“米”相近的藥食。在糧食匱乏的年代,是可以替代主食的。它性味甘淡,主要能健脾滲濕、清熱利水,舒筋止瀉。
芡實:芡實又叫雞頭米,《本草綱目》説它能“解暑熱酒毒,健脾止瀉”。也是常用的祛濕健脾美食。
上述幾味藥食,可以用來熬粥,也可以用來泡茶。不但清熱解暑,還能健脾祛濕,更好地養護陽氣,濕氣清理好了,皮膚也更清爽白皙起來。
3、宜淡泊情志,忌大喜大悲:
夏季外界氣温太高,陽熱本來就是發散性質的。所以,很多人夏天常有心煩意燥的所以,夏季養生,清熱降火、健脾祛濕的同時,還應該淡泊情志。如何淡泊情志呢?
首先就是心理情緒的調整,有條件的人多靜坐吐納調息,晚睡早起,契合《黃帝內經》“無擾乎陽”的養生宗旨。建議能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早上六點之前起牀。中午午睡一小會,以30分鐘到1個小時為度,能更好地調攝心神。清晨和傍晚,也就是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在公園、河邊、庭院處走動一下,放鬆心情。同時還要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無論是過度的高興還是悲傷,都是不適宜的。大喜大悲時,體內激素分泌紊亂。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出汗增多,頭額、手掌心出汗等等。這種汗出其實也是一種損耗心氣的行為。
因此,夏季養生,宜晚睡早起,舒緩鍛鍊,平心靜氣,做到淡泊情志;同時還要看淡得失,以恬淡怡情為養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