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穿越千年
患者安全,穿越千年
患者安全本身並不是新的醫療質量議題,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認識到了治病者的善意行為造成傷害的可能。 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醫生們起草了希波克拉底宣言(英文:Hippocratic Oath),發誓“餘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之所及,遵守為病家謀福之信條,並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之敗行,餘必不得將危害藥品給予他人” 。自此,“首要不要傷害病人”(primum non nocere)之訓誡變成了當代醫學的核心戒律。那時就已經有了患者安全(First do no harm)的概念。但是直到20世紀的最後十年,人們才開始真正重視患者安全,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給大眾帶來的傷害遠遠超過車禍等原因造成的傷害。
科德曼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作為醫生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成名,並且是著名腦外科奠基人哈維.庫生(Harvey Cushing)的好友。科德曼早年一直在麻省總醫院行醫,1902年,年僅33歲就成為麻省總醫院助理教授,並在1903年被選舉為當時“臨牀外科協會”的創始成員。“臨牀外科協會”是“美國外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的前身。
1910年,美國外科醫師柯德曼(Ernest Amory Codman)就提出了“醫院最終結果的標準”(End-result System of Hospital Standardization)。通過這項制度,醫院能追蹤每一位患者獲得了有效的治療,如果無效,醫院應該要有能力(Competency)知道治療無效的原因,使未來相似的病人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
1912年“美國外科學會”正式成立,科德曼被任命為“醫院標準化委員會”的主席。“醫院標準化委員會”就是現在的“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的前身。柯德曼醫生的主張在1913年被美國外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ACS)採用,作為ACS的主張(Stated Objective)。
科德曼在麻省總醫院行醫期間提倡使用“最終醫療結果”方法跟蹤每個患者,並根據患者的結果評判診療是否成功,以跟蹤的記錄作為依據避免未來相同的錯誤的發生。
1914年,科德曼為了抗議麻省總醫院“依靠年資晉升的系統”,而宣佈從醫院辭職,並立即寫信給醫院董事會,建議董事會聘任他為“外科主任”,因為他比其他醫生的醫療質量更好。麻省總醫院董事會認為此行為“不可理喻”,認為他“不可信任”。
科德曼正式成為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乃至當時整個美國醫療界“敵人”的導火索是其在1916年的一次演講。1915年1月6日,當時作為“沙福克郡醫療協會”主席的科德曼召集會議,來討論“如何評估醫療質量,並確保患者為醫療服務付出的費用‘物有所值’”。在會議上,他用了一副卡通畫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卡通畫上,一個鴕鳥把頭藏在土裏,把自己下的“金蛋”發往象徵着醫院的“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建築。
這幅漫畫以及科德曼的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大佬”們對於科德曼嚴厲的指責和批評如潮水一樣。科德曼從麻省總醫院離職以後,為了能夠仍然堅持自己對於醫療質量、以及利用醫療結果提高醫療質量的理想,自己創辦了一家只有12張病牀的小醫院。他在自己建立的醫院中,堅持使用自己的“終醫療結果”的理念。1911年至1916年間,從他的醫院出院337名患者,他累計發現並公佈123例醫療錯誤。在當時世人看來,科德曼的行為是“荒誕”的,是“違反醫生職業道德的”,是“對醫療同行不尊重的”。不得不説,如果一個如此重視質量安全的醫院都有如此多的醫療錯誤,那其他醫院呢?
1917年,ACS正式提出“醫院最低標準”(Minimal Standard for Hospitals),作為審查醫院質量的參考。比較正式的醫院現場評審(On-site Inspections)始於1918年,那時通過評審的醫院僅有89家(參加評審的醫院共692家)。
科德曼1940年去世,時隔56年,半個多世紀後,科德曼對於醫療質量的追求和理念終於被後人所認可。聯合委員會以他的名字命名利用醫療結果提高醫療質量的高獎項:“科德曼獎”,授予利用醫療結果評估並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的醫院。2014年,科德曼去世74年後,他的墓碑上才被後世刻上他那句當時被世人恥笑的話“可能需要100年才能讓我的想法被其他人接受(It may take a hundred years for my ideas to be accepted)。”這是對於科德曼大的褒獎。
患者安全,麻醉先行
1982年4月,美國廣播公司(縮寫:ABC)20/20新聞雜誌欄目題為The Deep Sleep(中文:深睡)的電視節目震驚了美國公眾和醫學領域的麻醉學專業。在描述麻醉事故緣由的時候,節目製作人宣稱,每年有6,000名美國人死於或遭受與這些差錯有關的腦損傷。
1983年,英國皇家醫學會與哈佛醫學院聯合主辦了一次麻醉死亡與損傷方面的研討會,並最後達成了一份旨在共用統計資料和開展研究的協定 。
1984年,美國麻醉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建立了麻醉病人安全基金(Anesthesia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APSF)。APSF率先在專業性審核組織的名稱之中用到了術語“病人安全”。儘管麻醉師僅佔美國國內醫師總數的5%,但麻醉學卻變成了率先着手解決病人安全問題的醫學專業。這個包括醫生、護士、保險公司、麻醉器械和藥品製造商等多行業組成的基金會,專門研究如何避免可預防的臨牀錯誤。
澳大利亞病人安全基金會(Australian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成立於1989年,旨在監視麻醉差錯。隨着醫療差錯危機的等級變得為人所知,這兩個組織也迅速得到了發展。
1991年,美國醫療衞生促進組織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成立。
1997年,美國國家患者安全基金會national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 (npsf)成立。
IHI和NPSF合併後的新機構為 IHI/NPSF(2017年)。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美國,醫療保健領域當中各種差錯的整個數量和影響一直並未得到認識,直到二十世紀90年代,幾份報告才引起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199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國立醫學研究院(英文:Institute of Medicine,IOM)發佈了一份報告,題為《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構建更加安全的衞生體制)。
IOM呼籲廣泛開展一項全國性的工作,從而包括建立一個病人安全中心(英文:Center for Patient Safety),擴大對於不良事件的報告,在醫療保健組織內建立安全計劃,以及獲得管理者、醫療保健服務購買方和專業協會的關注。
然而,媒體的大多數注意力側重的是那些驚人的統計數字:每年因為醫療差錯所造成的44,000~98,000人的可預防性死亡,且其中7,000例的可預防性死亡僅僅與用藥差錯有關。
在該報告發布後的兩個星期之內,美國國會召開了若干的聽證會,且美國總統克林頓還下令對實施該報告建議的可行性進行一次政府級的研究。對於IOM的這些估計數位當中所採用的方法學的最初批評意見,側重於那些把試點研究工作之中所得到的較小的事故數量擴大到整個人羣的統計方法。不過,後續的報告則強調了醫療差錯所帶來的驚人的發生率和後果。
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1年IOM報告中提出的衞生保健質量的六個方面(安全性、有效性、以病人為中心、及時性、效率性和公平性) 仍然與當前的全球環境密切相關。
Healthcare must be safe安全
Healthcare must be effective有效
Healthcare must be patient-centered患者為中心
Healthcare must be timely及時
Healthcare must be efficient高效
Healthcare must be equitable公平
2003年,美國醫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提出的衞生保健人員核心能力包括:
尊重患者的個體性、價值觀、愛好及個人需求;the ability to deliver patient-centered care
合作、協調、溝通能力及運用多學科知識體系為患者服務的能力:work as a member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瞭解並期望獲得循證醫學實踐知識;engage in evidenced based practice
在護理過程中促進質量和安全的能力;apply quality and safety improvement
在醫療保健中重視並運用信息的能力、減少差錯、知識信息管理能力及決策能力。approaches an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年7月,一家主要的醫療保健服務等級評定組織Health grades公佈了一項研究Patient Safety in American Hospitals(美國醫院之中的病人安全)的情況。該研究總結認為,2000~2002年期間,發生了超過100萬個與Medicare(醫療保障)住院活動相關聯的不良事件,從而造成美國醫院當中每年出現多達195,000例意外死亡。
追蹤方法學是2004年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JCAHO)全新設計的現場調查方法之一.從2006年開始,該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美國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醫院評審過程中,2011年9月我國衞生部發布了《醫院評審暫行辦法》,陸續出台了《等級醫院評審標準》,並在評審工作中嘗試引入追蹤方法學(Tracer Methodology,TM)作為評價方法之一.
患者安全與質量改進法案(2005)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ct of 2005。
2005.7.29,關國國會《患者安全與質量改進法案(2005年版)》,建聯邦醫療差錯報告數據庫,成立患者安全組織( Patient Safety Organizations,PSO)共同致力於醫療風險的管理,保護和促進患者安全信息的報告、收集、分析與共享。
2008.11.21,美國衞生部《 Patient Safety Regulations of 2009》,即《患者安全法規(2009年版)》,建立醫院、醫生與其它衞生機構向PSO自願報告, 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局(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開始納入PSO,發佈(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finalrule》,《 Patient Safety Rule》,即《患者安全條列》,於2009年1月19日生效。
患者安全不能只是運動一場,患者安全要成為根植於醫院文化精髓的內核,要成為醫院質量安全的驅動。只有患者安全了,才有質量,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才是患者期盼的。
當然患者安全在逐漸的深入人心,也逐漸的被重視,尤其是最近些年,患者安全更是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被高度重視。但離形成文化內核,成為人們自覺主動行為,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正是患者安全未來的發展。
患者安全歷程,其實遠不止上面列舉的內容,歡迎留言補充更多患者安全事件進展。
本文轉載自漫談醫管
熱門推薦
好想法、好創意、好線索,
[ 分 享 ] [ 在 看 ],不 見 不 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