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雙減”之後 “雞娃”家長為何憂?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雙減”之後 “雞娃”家長為何憂?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峯 楊程晨
不久前,民進中央副主席、教育專家朱永新收到一位北京家長來信,反映“雙減”政策推行之後,她剛升初一的孩子仍每天早上6點起牀,晚上11點多睡覺。一學期後雖取得不錯成績,這位“70後”母親仍焦慮不止。
“雙減”以來,不少學生家長、老師的心態尚處於調適過程:既感慨孩子年幼便承受學業之重,也對子女未來心懷擔憂。校外培訓的“虛火”已明顯下降,家長們卻“心火”難退。在朱永新看來,社會仍需凝聚對於“雙減”政策的共識,也需出台具體措施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雙減”政策下贊成反對聲音各異
朱永新將長信發到網上,一天時間就收穫了150餘萬瀏覽量。7000多條留言意見各異,家長們激烈討論“要不要減?”“減什麼”“減後怎麼辦?”。尤其即將面臨中考、高考的學生家長,擔心孩子成為“雙減”政策的“小白鼠”。
全國兩會前夕,朱永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到,“雙減”本質上是為緩解教育焦慮,呼應社會需求。政策自實施以來,學生作業負擔明顯減輕,同時遏制了資本在教育領域的野蠻生長,這對教育健康發展意義深遠。
他指出,“雙減”在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保障不到位、課後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政策落地,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凸顯,教師壓力明顯增大。他今年的提案建議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及提高教師待遇。
學生有更多課餘時間,朱永新認為,美術館、博物館等如何更好為學生服務,可以進一步拓展。
資料圖:學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展出的“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塑造社會“看能力不看學歷”風尚
“對‘雙減’的考驗更多會體現在升學考試上,所以我們也要關心怎樣解決好‘普職分流’問題。”朱永新説,需在升學環節進一步完善和規範相關政策。
他提到,不可否認,目前社會關於“職業學校就是差生學校”“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解決這一問題應當從根源着手,對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制度體系進行改造。
對於一些學生初中畢業進入職校,朱永新認為,這種“分流”為時過早,很多學生並未獲得平等學習機會。他建議,未來可適當縮短基礎教育階段時間。“比如,現在從上小學到讀完高中要12年,未來能否壓縮為10年?同時降低課程難度,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樂趣,待其高中畢業再進行‘分流’,會更符合成長規律。”
“水平高低不應是普、職院校間的差別,興趣能力才是。”朱永新説,“社會應當塑造‘重水平輕文憑’‘看能力不看學歷’的風尚。”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普通人嗎?”
“我曾對一位朋友講,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普通人嗎?”朱永新向記者提起了這樣一段對話。被問的友人想了想後回答:“如果孩子自己滿意,我也可以。”
“雙減”政策實施半年多,社會上“雞娃”現象普遍存在。適度的激勵機制有助兒童身心成長,過度施壓或將造成子女與家長的雙重焦慮。有網友評論,一些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還有家長希望通過子女實現自己的願望,更違背了教育初衷。
“往最好處努力,但往最壞處着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焦慮。”朱永新説,“父母的一些焦慮有時可能是自己製造的。享受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興趣,接受孩子長大成人的事實,父母或許會少很多煩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