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真的不能説嗎?

讀者提問:

叨叨昕:

我家女兒今年7歲,現在上一年級。我和她爸爸在育兒方面有較大的分歧。我認為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平等和尊重,但她爸爸就比較神經大條,和女兒溝通的時候不像我這麼注意。

最近孩子剛結束期末考試,她爸就急着問她考了多少分,第幾名,她朋友考了多少,為什麼這麼粗心,還説下次要考到98分以上,考不到就罰她取消迪士尼遊玩。為此我們產生了爭執,我説,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不要太在意排名,更不要去和別人比較。

我崇尚的是正面管教,堅決反對懲罰孩子。我認為應該從正面去鼓勵、引導孩子,給孩子以積極的心理暗示。但是孩子爸爸卻説我聽“專家”的話走火入魔了。

我記得您也説過,要讓孩子愛上學習,而不是愛上考試,愛上排名,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而不是施加外驅力。但現在我和孩子爸的分歧似乎不可調和,希望得到您指點迷津。

巧了,收到這條讀者提問的時候,我同時收到了一條推送,是一篇名為《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看看你中招了幾句?》

我大概看了一眼,就包括你説的:“你這次考了多少名?/第一名考了多少分?/我的要求你為什麼做不到?”這一類的。

我對照了一下,嗯,有些話我也説過……

然後回頭看了眼我家的渾小子,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麼心靈打擊,仍然和平時一樣渾不吝,在書房裏叮叮咣咣的鼓搗他發明的“打爸爸器”。

“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真的不能説嗎?

其實他是個比較敏感的孩子,但在我説過這些“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話”之後,他依然大大咧咧,自信滿滿,對我信任、依賴,跟我沒大沒小,並且依然愛我。這似乎可以佐證,家長説出那些話,好像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的殺傷力。

1、無條件的愛不代表只能説好話

傷害並不是某一句話造成的,而是你持續的行為、情緒、語言和家庭氛圍形成的。

同樣是“你考了第幾名/這裏為什麼做錯了”這幾句話,家長不同的行為和情緒,帶來的後果也不同。

如果家長只是單純想知道孩子考得怎麼樣、在同伴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那並無不可。畢竟考試也是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的驗收,負責任的父母是不會對孩子的事情稀裏糊塗放任不管的。你要提供支持,是不是得先弄清楚孩子對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了、在同齡人中是什麼進度了,才能對症下藥地制定計劃來幫助孩子提高。

但如果父母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那麼這幾句話則可能演變成“你看人家小x多厲害/為什麼別人都行就你不行/你怎麼那麼笨”,甚至於摔東西、拍桌子、打罵,羞辱,這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有的家長朋友,過度解讀了“正面管教/無條件的愛”的意義,對“懲戒/管束/批評/提要求”等字眼如臨大敵般喊打喊殺。然而無條件的愛和正面管教,並不是不管你做得多糟糕,我都只能説好話,不能説壞話;而是不管你做得多糟糕,我都不會貶低你、放棄你,更不會打罵你、羞辱你,而是會客觀地評價你,接納你,幫助你解決問題,支持你找到最好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共處。

“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真的不能説嗎?

您能意識到對孩子要尊重,要平等,要給予愛和自由,這很好,但也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對於“專家”説的“要怎樣/不要怎樣”理解得過於教條主義。

2、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定目標?

您認為,爸爸要求孩子考到98分,是太在乎分數和排名,給孩子太大壓力了。

確實我也説過,要注重內驅力大過外驅力,要注重學習興趣大過考試成績,但這是説給“過度在乎”排名的家長聽的,並不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要求家長對於孩子的成績和排名一點目標都不能有。

每個人天生都有追求卓越的動機,因此設定目標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認為是通向優秀的必經之路。

如果家長連一句“這次考了多少名/小x考了多少分/下一次爭取考到98分”都不能説,那孩子也就不會有競爭意識,不會有進步的動力。

我們不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個脆弱的人設,孩子也不會因為爸媽幫忙設立了一個小小的學習目標就受到壓力了,心理陰影了,沒有愛與自由了。

但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設定目標,這個是容易做不好的地方。

最不好的做法就是,只設定目標,而不協助。如果家長只抱怨不滿,卻給不出建議,很可能説完“你看人家小x多厲害”這句話,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在你眼中誰都比我好”、“你只會給我定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我反正也做不到”。

相反,如果是“權威型的家長“,一定是跟孩子一起想解決的辦法:為什麼小x可以這麼厲害?我們可以如何制定作戰計劃趕超小x?

3、根據年齡的發展設立不同的目標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我對他的學習沒有任何要求,只要他玩得開心就好。

“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真的不能説嗎?

但是現在他已經6歲多,上小學了,那麼目標就要因應他的年齡發展來調整。

學齡期孩子(7-12歲),從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來看,正處於勤奮vs.自卑的矛盾當中。所以,他們需要從“自主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和勤奮感,對抗“無法完成任務”帶來的自卑感,從而發展出的品質,可以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我平時允許孩子選擇性做題(因為現在小孩作業確實太多了)。如果我看出他確實掌握知識點了,那同類型題目我來幫着做都可以,因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做重複機械的工作。但如果沒有掌握,我家孩子自己都會主動説,要不我再多做兩道吧。這就是他的勤奮感和獲得成就感的動機在起作用——他希望自己解出題目,還不希望我來幫忙呢。

所以,我對孩子的學習策略,也從偏重遊戲性質、培養興趣,轉向了偏重知識的掌握和目標任務的達成。

比如學英文,相比於幼兒園時候我只要他跟着玩玩遊戲、聽聽音樂,現在我給孩子定的學習目標,就是每週讀完三本繪本、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並且每週會對他的學習成果進行抽查、考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8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絕不能對孩子説的十句話”——真的不能説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