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米娜沒給10歲的女兒然然報任何補習班或興趣班,除了一些買輔導教材送的網課,她只給女兒報了家附近的羽毛球集訓營。暑假中的大部分日子,然然要麼在體育訓練中度過,要麼專注地坐在家裏搗鼓她最喜歡的畫畫和手工。
換作“雙減”前,這樣的安排幾乎是不可能的。各類學科補習班和畫畫、鋼琴課,再加上花樣繁多的作業,然然形容“雙減”前自己的生活“像只忙不過來的八爪魚”,她渴望快點變成大人,“至少不用寫作業,還可以管小孩。”
米娜是一名工作時間靈活的藝術從業者,大部分時間精力都花在教育女兒身上。女兒剛上小學時,學拼音特別吃力,教了很久也不會,看着同齡的孩子已經學會心算,認識上百個漢字和英語單詞,米娜更加着急。“補習班沒少上,為什麼別人的孩子成績可以那麼好?”她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孩子書桌前貼滿各種拼音的照片,並附文“奮戰到底”,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他人眼中的“雞娃”式家長,高壓式的教育方式也讓她與女兒的關係變得緊張。米娜曾加入一個海淀媽媽建的微信羣,羣主經常分享一些學習資料和教育資訊。高考結束後,羣裏有家長把不同分數對應不同的大學制成表格作為參考,這讓米娜感到焦慮。
“雙減”後的第一個暑假,孩子有了更多空餘的時間,米娜也開始轉變自己的心態,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與女兒的相處方式。日常生活中,她也用最大程度的耐心去輔導女兒,鼓勵女兒的藝術愛好。她會在週末帶着然然去博物館看展覽,母女倆時不時一起討論展出的文物造型。不過米娜依舊擔憂,現在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便是“玩”,也要“玩出一定水平來”。她不斷思考,作為母親,她還可以為孩子做出怎樣的努力。
9歲的馬克在今年暑假參加了一場英語閲讀風采展示比賽,比賽當天,母親丹丹早早起牀把馬克登場時要穿的白襯衫熨燙好,再開車將他送到近40公里外的比賽場地。比賽包括英語演講和才藝展示環節,前一天晚上,丹丹指導馬克在演講中分飾多角,排練了一遍又一遍,馬克的爸爸高飛時不時糾正兒子的語法錯誤。
在馬克還很小的時候,高飛就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除了英語、國際象棋、鋼琴和少兒編程等課程,他還為兒子安排了不少語數英等學科類的拔高型補習班。今年暑假,馬克只上了幾門學科類的網課和鋼琴課,有時也會去託管班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作業,參加體育鍛煉。“沒有課會無聊,但課多了又很累,現在剛剛好。”馬克説。“雙減”也讓高飛和丹丹意識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教育機構,家長也要親力親為,付出更多的精力來陪伴。
在“雙減”之前,與同齡孩子一樣,11歲的謙謙上的補習班並不少。母親張冰回憶,之前每次送女兒上課,總能聽到門外等候的家長們談論報補習班,或是考試升學、學區房的話題。“孩子才這麼小,就要上這麼多補習班,一到假期從早上到晚,餐餐吃着盒飯,太苦了。”作為家長,張冰不止一次想擺脱這種“內卷”。
“雙減”後的暑假,謙謙依然忙碌,不過學的內容從學科類補習班變成了舞蹈、跆拳道、滑雪、兵乓球、小提琴等豐富多樣的興趣班。在張冰和丈夫馬駿的少年時期,沒有如此多特長可以培養,在他們眼裏,這是這代孩子的幸運。“雙減”之後,他們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給女兒報這些興趣班了。“我們是喜歡玩卻不會玩,希望女兒未來的生活可以更豐富。”
去興趣班的路上,謙謙有時會躺在汽車後座上小憩一會兒,但往往還沒睡着就到了上課的地方。面對依舊忙碌的暑假,馬駿有時也會擔心,這是不是另一種方式的“雞娃”? 回家路上,接連上了好些天跆拳道集訓的謙謙抱怨道:“放暑假這麼多天了,你還沒帶我出去玩過一次!”馬駿也理解女兒的辛苦,只好哄着她:“跆拳道就快要練到滿級,再堅持一下就好了,可以嗎?”坐在後排的謙謙沒再説話,輕輕點了點頭。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