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解讀“白肺”現象
本文轉自【央視網】;
12月26日,國家衞生健康委發佈公告,經國務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採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衞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1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措施有關情況。
國家衞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實施“乙類乙管”,是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和我國防控工作等基礎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調整,是實事求是、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動作為,是為了不斷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實施“乙類乙管”,絕不是放開不管,重點是強化服務和保障。要抓實抓細醫療救治資源準備,着力保障羣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羣的防護和救治,特別是強化老年人疫苗接種和健康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調整為“乙類乙管”後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主要有這些不同
會上通報,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後,在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在傳染源發現方面 ,“乙類甲管”時,主要通過風險職業人羣“應檢盡檢”、風險區域全員核酸篩查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實施“乙類乙管”後,主要通過醫療機構就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重點人羣檢測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各地要保證社區保留足夠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證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有效滿足居民檢測需求。
二是在傳染源管理方面 ,“乙類甲管”時,對發現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實行隔離治療措施,同時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觀察。實施“乙類乙管”以後,對於發現的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可自願選擇居家健康管理,對於不具備居家條件或不想居家、擔心傳染家人的居民也可選擇前往方艙醫院隔離治療。各地也為自願集中隔離者提供類似“健康之家”等隔離服務。
三是在社會面防控方面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後,社會面防控措施將更多集中在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羣,取消或減少對其他場所機構和人員活動的限制,儘量減少對羣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比如除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特殊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對跨區域人員開展落地檢、不再對外溢風險人員開展跨區域協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採取高風險區“足不出户、上門服務”等相應的風險區域管控措施。
四是在國境衞生檢疫方面 ,“乙類乙管”後,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採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如何防範調整後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梁萬年這樣回答
發佈會上,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介紹,為有效防範風險,有必要採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強疫苗接種 ,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羣的接種。
二是加強藥品供應保障 ,包括中藥、西藥以及相關的醫療設備等,千方百計滿足羣眾的用藥需求。
三是通過在線健康諮詢、科普等,鼓勵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優先選擇居家隔離照護。 對老年人等重症高風險人羣,要摸清底數、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健康管理,提供轉運、住院等綠色通道,確保應治盡治、應收盡收。
四是完善醫療機構分級診療機制,優化配置醫療資源,加強基層診療能力建設 ,統籌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盡最大可能不影響正常的醫療服務需求。
五是做好風險溝通,面向公眾加強宣傳倡導。圍繞健康監測、個人防護、居家合理用藥、垃圾棄置等方面給出建議,幫助公眾瞭解如何科學合理用藥、何時就醫以及去哪裏就醫等具體問題,促成公眾理性應對新冠疫情,避免恐慌。
六是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和維持社會經濟日常運行的工作人員。
七是加強病毒變異情況的監測,加強疾病嚴重性、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的監測,儘量避免發生醫療資源擠兑。
調整為“乙類乙管”後,疫情監測發佈將調整,一個月公佈一次
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主任醫師殷文武介紹,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之後,疾病監測報告及對外發布也將進行調整:
調整公佈的內容,將公佈現有住院病例數,現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計的死亡病例數,刪除既往密切接觸者的報告情況,不再區分本土的病例和輸入的病例。
對外公佈的頻次也將進行調整,迴歸到乙類傳染病後,一個月公佈一次,公佈平台為中國疾控中心網站。
“甲”變“乙” “管”還在!調整後防控措施的重點為“三重一大”
發佈會上通報,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從“甲”變成“乙”,“管”還在,調整的是“管”的等級,而不是“不管”或者“躺平”。
調整後防控措施的重點可以簡要概括為“三重一大”:
一是加強重點人羣保護。 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保障充足藥物供應,開展65歲以上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羣健康調查,做好分級分類診療服務。
二是加強重點機構防控。 做好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醫療機構、學校、學前教育機構等人羣集中的重點機構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間加強人員健康監測,對養老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適時採取封閉管理,嚴防機構內聚集性疫情發生。
三是做好重點行業防控。 對維持社會基本運行的公安、交通、物流、水電氣暖保供保障等行業,強化員工個人防護和工作環境通風消毒,建立人員輪崗備崗制度。
四是動態開展大型密閉場所防控和大型活動管理。 強化疫情動態監測與應對,疫情嚴重時,對人員容量大、空間密閉的場所,如場站碼頭、市場商超、娛樂休閒場所、交通運輸工具等,短期內可採取必要的減少人羣聚集和人員流動等措施,暫緩大型活動舉辦,壓制疫情高峯。
另外,倡導堅持個人防護措施。 健康中國行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乙類乙管”後,我們仍然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良好衞生習慣,及時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和加強免疫接種。
目前出現的白肺與原始毒株無關
會上有媒體提問稱,從近期公眾的反映情況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診過程中發現了肺炎或者CT出現白肺現象,有網友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種疫苗有關係。請問形成白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奧密克戎是否會導致白肺現象?
針對相關情況,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首先可以明確回答現在出現的所謂的“白肺”,與武漢當時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種是沒有關係的,並且當前的流行優勢毒株仍然是奧密克戎毒株。
她表示,“白肺”是肺部影像學表現的一個口語化的描述。“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肺部是由肺泡來組成的,肺泡裏邊是充滿了空氣的,進行CT或者是X線檢查的時候,射線穿過肺泡的時候,它的影像表現應該是黑色的區域,但是當肺泡裏邊出現炎症和感染有滲出液和炎性細胞的時候,肺泡就被這些滲出液或者炎性細胞所填充,射線就穿不透,在影像學的表現上就出現了白色的區域,白色區域反映出來的是滲出物的影像學的表現,並不是説肺臟的組織和實體變成了白色。”
焦雅輝表示,隨着滲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現也會逐漸消退 ,就是説肺部的影像學表現會回到正常的黑色區域,而且並不是只要肺部出現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實際上應該是一個比較嚴重的肺炎表現。
那麼這一類的患者在臨牀上,尤其在現在的這一波疫情當中,主要是高齡的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出現,但是這樣的患者出現白肺這樣嚴重的情況佔比是非常低的。
焦雅輝説,注意到現在網絡上大家説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沒有達到一個很嚴重的程度。多個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的炎症,嚴重的時候都可以出現白肺這樣一個影像學的表現。在治療上來講,現在是有成熟的專家共識和治療的方案,經過治療,“白肺”的患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可以好轉的。
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開設發熱門診超1.6萬個
會上通報,要求二級以上醫院和所有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都開設發熱門診,應開盡開、應設盡設。
截至25日全國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超過1.6萬個,基層的醫療衞生機構開設的發熱門診和發熱診室超過4.1萬個。
要求簡化發熱門診就診的流程,增加藥品配備,提高發熱門診的醫療服務效率。
在經歷重症救治高峯的省份重症牀位資源已接近臨界值 需要進一步擴充重症牀位的資源
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會上通報,在牀位資源方面,我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總牀位數是561.6萬張,近期牀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動。截止到12月25日全國重症醫學的牀位總數是18.1萬張,也就是10萬人有12.8張,其中三級醫療機構的重症醫學牀位數是13.34萬張,可轉換ICU的牀位是10.48萬張,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重症牀位的使用率平均是在50%左右波動,全國重症牀位資源總體來看是充足的。
目前,在經歷重症救治高峯的省份,重症牀位的資源已經接近臨界值,需要進一步擴充重症牀位的資源,或者是加快重症牀位的週轉。
在重症搶救的設備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們共有血液透析單元16.7萬個,牀旁血濾機(CRRT)是2.4萬台,體外肺膜氧合儀(ECMO)2600餘台,有創呼吸機13.1萬台,無創呼吸機15.7萬台,監護儀109萬台,高流量吸氧儀5.8萬台。
總體來看,目前國家牀位資源和設備資源能夠滿足重症患者的需求,我們也將根據疫情發展的情況繼續加強監測,同時我們也要求區域協同支援,根據每個地方疫情發展不同的階段,根據需求及時統籌調配全國的重症資源,加強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
來源:央視網綜合央視新聞、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