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口罩消毒殘留物會致癌?權威回應來了

由 湯生 發佈於 健康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公共衞生防控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一段關於“口罩消毒殘留物中有致癌物,用口罩前要抖一抖”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引起討論。該視頻稱,佩戴口罩時,應將拆封後的口罩在空氣中甩動或抖動10至20次,否則直接佩戴經過環氧乙烷消毒的口罩將有致癌風險。那麼,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作為一種重要的石化產品、消毒劑,環氧乙烷被廣泛應用於洗滌、製藥、印染等行業,比如其在繃帶、縫線及手術器具等醫療用品的消毒中即有應用,但接觸高濃度環氧乙烷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引發致癌風險。相關領域專家指出,我國醫用物品均有相關技術標準,只要殘留量相關數值在國家強制性標準之下,即可正常使用。

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緊缺,很多工廠生產出的防護服需要經過7至14天的消毒過程後才可出廠。一些工廠生產的醫用口罩加工完畢後會有化學物質殘留,需要14天左右才能解析釋放。在達到相關標準後,即已處於安全狀態,可供人羣即時使用。專家強調,對於口罩消毒殘留物,“拋開劑量談毒性”,並不科學。

2020年5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正式發佈《兒童口罩技術規範》推薦性國家標準,對6歲至14歲兒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觀質量和測試方法進行規定。其中,兒童用口罩有害物質殘留中的環氧乙烷滅菌殘留量不得高於2μg/g。網傳視頻中也指出其所測試的5個口罩均在國家規定值以下。

此外,有口罩行業從業者指出,並非所有的口罩都需要經過環氧乙烷消毒。比如上海大勝衞生用品製造有限公司在口罩製造過程中使用超音波進行消毒,消毒後的細菌殘留量遠低於國家標準,可以滿足公眾日常生活防護使用,其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還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專家提示,消費者在選擇口罩時關鍵是要選擇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部分小作坊、資質不齊全的公司生產的產品可能在原料、工藝方面存在缺陷,導致產品不合格或細菌超標。國家藥監部門也一直在加大力度打擊不法商販,對於正規企業生產的口罩,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那麼,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科學使用口罩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指出,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是最重要的幾條措施。其中,戴口罩前要先洗手,一定只接觸口罩外側,不要觸碰口罩內側。

“理論上講,一次性使用醫用外科口罩使用3至4小時後即應更換。摘口罩時,也應注意科學收納口罩並將廢棄口罩置於醫療廢棄垃圾桶內。”李太生説,“掌握這些口罩使用的基本規範,應該就可以科學放心使用口罩。”

  (光明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1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