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離場的結果,沒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執着---素黑《別迷戀傷口》
很多時候,我們嫌棄的不是別人,而是那個懦弱改變不了現實的自己,就像那個淌過歲月走向暮年的老人,沒有迎來老驥伏櫪或天倫之樂,卻遭到了年輕人的嫌棄。
我們可以一遍一遍教養幼兒,卻沒有耐心對待滿身風霜的老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都願意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面對困難時無法兩全。
當老年人創造價值的能力及不上年輕人,像對待幼兒一樣對待已經成年的人,必定會遭到反抗。
嫌棄,只是一種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對於自身的無力感。雖然,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老去,但有些問題在一開始就可以避免。
被需要和價值的關係
一個人被需要的程度和自身價值有關,無論時間還是物質,亦或者是情感。當個體為幼兒時,撫育者可以温柔耐心、傾心呵護,無非是想讓幼兒成為自己年老時的保障。
而幼兒漸長,對撫育者的要求漸多,撫育者尚且身強力壯,能夠滿足對方的需求。
這個時候,雙方最為和諧,互相之間的價值都清晰明瞭,撫育者對被撫養者有着絕對的權威,而被撫育者對撫育者有着天然的依賴。
當被撫育者長大成人併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後,無論何種需要都有了新的寄託的方向。他們在新的家庭裏有了新的位置,只能留給已經老去的撫育者一小部分心力。
如果撫育者不開發自己新的寄託方向,一味向其索取,被嫌棄是必然的。
老人在兒女逐漸長大並獨立的時候,適時退出,重新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兒女需要的時候,能成為兒女的支撐給予幫助,是決計沒有嫌棄一説的。
就算最後生病不能自理,往往也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是大家庭裏的一寶。
而那些遭到嫌棄的老人,大多不懂得退出,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建立在兒女的身上。他們活着的價值就是兒女,若兒女稍有不順從,便作天作地,認為自己的人生失控。
對兒女的生活現狀不管不顧,以自己的感受為主,兒女在被不斷索取後也沒了耐心。
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無論是情商還是性格,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格局的影響很大。
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格局小,就會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不討喜;反之,則會給人以心胸開闊的豁達感,讓人不自覺想親近。
除了個體自身價值問題外,還要注意價值背後的東西、簡單來説就是,無論金錢或其他利益的來源都是生產力,而生產力是為人服務的。
人是一切物質和情感的來源,抓住了人心就是抓住了一切,就等於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價值。
如何保持學習的能力
當然,學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年老以後再被動學習,身體機能的衰退讓人學習變得困難,隨着一起成長的老友們逐漸離去,也失去了其他信息來源。
這個時候,老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就變成親近之人,當親近之人忙碌無暇顧及的時候,可以為老人建立別的社交途徑,比如老年大學,或教會老人利用網絡來豐富自己的信息量。
老人保持學習的能力,必須從現在開始,學着接受和原來不同的人生觀和認知,在獨處的時候,多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
也可以多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也許和自身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不要過早排斥和給予評價,很多和我們不同的東西並不是沒有存在的價值。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