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總是上火,該怎麼辦?”
“最近感覺體內濕氣重,該吃些什麼呢?
體內有火毒之邪,或者濕氣較重的時間,靠化學藥物往往不能起到什麼療效,而中醫藥在去火毒之邪、排體內濕氣的時間卻能發揮自己的天然的優勢。
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既能清除體內“熱毒火邪”,又可排出體內“水濕之邪”的良藥---黃芩。
黃芩在中醫裏面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此物味道極為苦澀,藥性也偏向寒涼,故而在清熱毒等方面功效極佳。同時黃芩之苦兼能“燥濕”,在除濕方面也頗具良效。
《神農本草經》中有云:黃芩解諸熱毒,惡瘡,火瘍;逐水濕,黃疸,瀉痢。可見在中醫裏面,古代的醫者早已經在數千年前便已經掌握了黃芩的藥用價值。
到了現代,黃芩依舊活躍在實際的臨牀應用之中,每當遇見有濕熱、火毒之邪,黃芩往往都會入藥使用。
1、黃芩在去熱毒火邪方面的應用。
黃芩苦寒,善清火毒,無論是熱毒藴結於內而聚於臟腑,還是火邪散於外而透達肌膚,黃芩入藥皆能除之。
比如臟腑有熱者,以黃芩配伍諸藥常見良效。像是一些內火引起的口舌有瘡、咽喉腫痛等症,黃芩就是常用之藥。尤其是當肺內有火的時候,以黃芩入藥可有效清散上焦之肺火。
古方之中一些醫者將黃芩炒後製成丸內服,有清肺熱以緩咳喘之效;或再配伍黃柏、知母、桑白皮、桔梗、梔子等藥材同用,更是能緩解各種肺熱之咳喘症。
而對於熱毒火邪透散於肌膚而引起的各種瘡腫之疾,黃芩入藥同樣具有良效。
古人在應對一些火邪丹毒的時間,直接用黃芩細粉外敷於肌膚即可緩解;內服的話則可同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藥材配伍使用,去火解毒之效頗佳。
2、黃芩在除體內濕邪方面的應用。
黃芩的苦味極為厚重,而苦能燥濕,所以黃芩在除濕方面的應用也是較為廣泛的,而且古人還稱黃芩有“通解一切濕熱”之邪的良效,可見黃芩除濕的效果甚好。
比如濕熱藴結於肝膽而常見的黃疸之症,中醫裏面就常用黃芩配伍諸藥來緩解。現在常用的中成藥‘茵梔黃’,就是以黃芩配伍茵陳、梔子等藥製作而成。
還有夏季人們體內常容易生成的暑濕之邪,醫者則多用黃芩同白蔻、滑石、茯苓、通草等藥材配伍,可起清熱化濕之良效。
此外,還有濕熱下沉於膀胱等部位引起的結石淋症之疾,常伴有排尿不暢、尿路澀痛等感覺,以黃芩配伍一些利水通淋藥效果也是很好的。
3、黃芩在止血等方面的應用。
中醫理論之中認為,出血之症多是因血熱而導致血液妄行於外而成,故而中醫止血的時候多會用些清熱之藥以涼血,間接起到涼血以收斂止血的目的。
而黃芩在清血熱而涼血止血方面也是有效的,比如臟腑內有實熱而導致的吐血、咯血、流鼻血、便中夾血等情況,還有在女科方面多見的崩漏出血等症,醫者也常會在複方之中加些黃芩以奏清熱止血之效。
黃芩因為過於苦寒,所以入藥劑量一般較小,其常用量大概在3-10g左右。中醫在炮製黃芩的時間還認為,生黃芩苦寒之力較重,在清熱、燥濕方面應用頗多。而若是為了清熱止血,則多將其炒後入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