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尋麻麻
前幾天,有媽媽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千媽,你在閲讀上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會不會擠佔孩子其它領域的發展?孩子不只要讀書,還要玩拼圖玩樂高做運動……
其實玩樂高做運動乃至舞蹈畫畫等興趣愛好,我們都有。但確實沒有閲讀花的時間多,尤其學齡前,每天閲讀在我們家是最重要的事。
如此重視,並非隨意而為,而是遵循了一些科學依據。
正好有人問到,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為了把這個問題掰透,接下來,我將分兩部分為你做闡述:
第一部分,我會從腦科學的角度解讀“為什麼學齡前抓閲讀,對孩子智能發育最有效”;
第二部分,我會結合自己多年來在閲讀領域的學習和伴讀經歷,解讀“為什麼陪孩子讀了很多書,孩子沒有體現出智能優勢”。
有興趣的爸媽,耐心往下看,乾貨都在後面~~
01
為什麼學齡前抓閲讀,
對孩子智能發育最有效?
説到閲讀,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你可能會講:
“孩子小的時候,閲讀就是看看書、聽故事咯。”
腦科學研究結果不是這麼簡單哦。
當孩子眼睛接觸到書本,他就開始進行視覺處理,之後是圖像處理、文字解碼,因為故事有語言環境,所以他的大腦還要做語意解讀,分辨聽進來的東西是什麼意思。
聽懂後還沒完,孩子還會聯繫生活實際,思考聽到的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這時,他的大腦在忙着做背景知識的提取。
接着,因為故事有情節推動嘛,孩子還要做因果判斷和推理,才能聽得明白讀得下去。
故事內容中往往包含角色情感、情緒的變化,所以,閲讀還需要調用到大腦裏掌管感覺、情緒的部分。
最後我們會跟孩子討論、複述故事,孩子需要回憶內容、梳理時序、組織語言,這樣大腦裏記憶、邏輯、語言區塊整個都亮起來。
你瞧,看似簡單的閲讀行為,卻促使了孩子大腦非常多區塊,包括視覺、語言、邏輯、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的同時活化!
這是十分難得的現象。
國外科研機構用ERP腦波研究、FMRI腦造影研究及言談分析研究等方法做實驗,證實了這點:
比起其它學齡前從事的活動,拼圖、玩玩具、運動等,閲讀是用到大腦區塊最多且活化程度最高的。
從這個角度看,你就理解了為什麼學齡前抓閲讀是件超值的事。
因為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最黃金的時期,這時候介入閲讀,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孩子大腦活化。
所以,你的共讀陪伴對孩子來説,不只是童年美好的親子時光,更重要是會促使他大腦智能的開啓,是孩子終生受益的無價寶藏!
02
怎麼讀才有效?
這時候可能會有家長問:
我從孩子出生就陪他閲讀,這些年讀的繪本都快把一個房間堆滿了,為什麼孩子沒有表現出智能優勢?
是啊,同樣是讀書,有的孩子讀出了表達力、思考力,有的孩子卻沒有明顯變化呢?
台灣清華大學幼教系針對這個疑問,做了語料分析實驗,請一些爸媽作為參照組,看他們怎麼講故事,再去測孩子的大腦反應。
發現共讀不是照書講故事給孩子聽那麼簡單,爸媽怎麼講,直接影響到閲讀的質量。如果你想把握0-6歲黃金期,通過閲讀促進孩子大腦智能發育,至少有2個共讀要點是需要留意的:
共讀不是父母的“show time”!
因為長年泡在繪本館的關係,我有了很多觀察親子共讀的機會。
觀察中,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爸媽給孩子講繪本真的是超用心,可謂聲情並茂,唱作俱佳。
講《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會學霸王龍嗷嗚吼起來,講《肚子裏有個火車站》,會模仿茱莉婭吃壞肚子的樣子,哇哇叫疼。
生動的演繹無可厚非,早年幫千尋建立閲讀興趣時我也常這麼做。
但久了我注意到,如果只是家長在講,孩子就好像一個聽眾,自己表達很少,互動也少。
想一想,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要陪孩子共讀呢?
如果共讀目的是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閲讀能力、智能發展,那閲讀的主角就應該是孩子,而不是我們自己。
所以,建議爸媽們在陪孩子共讀的時候,一定記得提醒自己:
共讀不是父母的“show time”,而是我們幫助、引導孩子思考、互動與表達的過程。
僅僅單向輸出,孩子大腦是不會活躍起來的。只有通過“誘導”,儘可能讓表達的人是孩子,思考、反應的人是孩子,才能促進他大腦各個區塊的活化。
不同階段不同招
孩子不同階段閲讀特點不同,契合特點地共讀,事半功倍!
感知期(0~2歲)
這個年齡孩子靠感知了解世界,他們一拿到書就會啃會撕,因為不知道書本的功能是什麼。
這個階段,家長有件重要的事要做:選書。
大量選用能調動孩子五感的書。
翻翻書、洞洞書、觸摸書、洗澡書、機關書、生活中事物出現頻次高的書……都是很好的選擇,符合孩子特性,容易幫他在“書”與“感知”間建立聯繫,不僅利於早期智能開啓,也利於閲讀興趣的建立!
圖畫期(2~4歲)
待孩子大一些,你可能會有些鬱悶:
我認真地講故事,他卻沒有專心聽,怎麼回事?
有爸媽甚至聯想到“是不是小孩專注力有問題”。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是有專心的,只不過他們更多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圖畫上,而不是你講的內容。
這時家長要順勢而為。
孩子對圖畫感興趣,正好借圖畫提升觀察力、想象力,促進他大腦感知區域的發展。
觀察繪本封面封底、根據插畫猜故事是這個階段很好的共讀遊戲。
不要小看孩子的觀察力。
舉個例,在《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這本書裏,最後一副畫面是這樣:
小孩有疑問了:
為什麼瓶裏插着一隻枯萎的花,而不是盛開的花呢?
這還真是畫家留下的伏筆。
原來,這種花叫萱草,它一朵花只開一天,然後就凋謝。畫家畫它,是想對看繪本的人説:
值得稱道和冒險的一天終於結束了!
大人也不見得能留意到這細微之處。
所以,當孩子指着圖畫某處,向你提出問題,請別用隨意的答案打發,肯定他的好奇,陪他探索一會吧,你希望孩子擁有的文綜能力不就這麼累積起來的麼?
小時候不打底,怎能苛求他日後就在大語文上爆發?那不合理嘛。
故事文字期(4~6歲)
到了4歲,孩子興趣逐漸聚焦到故事脈絡上,他聽故事時的神情開始變得專注,常常沉浸在情節裏。
這時候,促進大腦邏輯思考和語言區發展的精讀就該隆重登場。
除了聚焦故事內容,4~6歲還是寶貴的文字敏感期。
被腦神經學家稱為“文字盒子區”的大腦左側枕~顳區在這個階段異常活躍,如果你把握機會,適當指讀、做好字源解讀,對孩子日後語文學習會是莫大幫助。
看到這兒,想必你也發現了,孩子不同階段,閲讀特點是不同的。
契合特點,不同階段不同招,閲讀對孩子智能發育的促進才有效!
反之,不瞭解特點,從頭至尾都用“講故事”這一招搞定,結果就是花了時間卻收效甚微,消耗自己也耽誤孩子。
長期以來,父母都清楚閲讀重要,卻並不十分清楚重要在哪裏,於是把閲讀視為簡單的“講故事”。
事實上,閲讀是一項複雜的心智活動,對孩子智能發育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大型閲讀評比,世界各國每年都在做。不論是小學的PIRLS還是中學的PISA,各國都想知道,做了這麼多教育投入,孩子究竟學得怎麼樣。
為何用閲讀測評?就是因為大量研究證實了閲讀能力與孩子的智能發展、學習水平高度相關。
然而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為閲讀而設計,閲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從小堅持,不斷刺激,不斷練習。
So其它事也許不着急,但閲讀一定是越早開始越好!
插畫配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