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時間讓你和我遇見,而這裏的文章讓你決定是否留下。
1
前段時間,我看到這樣一條視頻:
視頻裏的女孩以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控訴自己那讓人無法忍受的摳門。
女孩的家庭條件一般,可是她卻過着貧民窟般的生活。女孩説,從小父母就告訴她,一定要省錢,一定要存錢。女孩從不敢輕易花錢,對她來説花錢是一種忤逆。
上學的時候,每個月父母把生活費打給她的同時會叮囑她,“省着點花。”畢業後工作了,父母依然按時提醒她:“要存錢!要省錢!”
不僅如此,母親會要求女孩從工資裏拿出1000塊交給父母來保管。女孩那時候一個月工資三四千,除去房租、交通、伙食費,加上交給父母的,留給自己的寥寥無幾。
父母那言猶在耳的“省錢!存錢!”像兩座大山,把她壓得低低的,低到塵埃裏。
在她心裏,像她這樣的“窮人”可能不配花錢,她掙錢的意義只有省錢和存錢,她活着的目的就是省錢和存錢。
漸漸地,她習慣於和別人劃清界限,跟朋友、同事之間的賬目算得清清楚楚,細到角分,甚至在面對自己頗有好感的相親對象時,也習慣性地把約會時的花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AA,那場相親也就不了了之了。
女孩很想從這種心態中擺脱出來,也很想像身邊其他的女孩,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給自己投資一下,她更想告訴自己“我值得有人對我好”。
可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讓這個女孩充分相信自己的“低人一等”,喪失了認可自我價值的能力。
這樣一個波瀾不驚的視頻,評論區卻一片共鳴。
有的人説:每次聽到媽媽説,錢省着點,咱家沒錢,都會讓我自己特別自卑,交朋友總覺得我比他們差一大截,找男朋友總覺得配不上他。
有的人説:不要在孩子面前説家裏怎麼窮,他會自卑,並伴隨一生。大多80後90後都深有體會,影響着消費觀。
有的人説:我就是被父母教育成骨子裏帶着自卑,稍微裝修好點的店面都不敢去。
這些評論,不忍卒讀,一言一句都是我的心聲。
2
我父母是做小生意的,相比很多同學,我家的條件算是比較好的。可對於這一點,直到我成年後才漸漸發覺。
小時候我媽給我的感覺就是家裏很窮。
“這個東西很貴,買不起。”
“衣服買大兩號,可以多穿好幾年。”
“你這書包補補還能用,不用買。”
“不買。”
對於消費我沒有概念,衣服沒有合身的,頭繩永遠是東拼西湊的,別人有的東西在我看來都是我家買不起的。
記憶中我媽經常跟我説的一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我們是窮人!
很小的時候我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從不吃零食,也不買玩具,也不敢對穿衣打扮有要求。
和視頻裏的女孩一樣,漸漸長大的我已經習慣過不敢花錢的日子,自己投資更不知從何談起。
我明明可以買幾身體面的衣服,但我偏偏貪便宜買了一堆廉價、俗氣的地攤貨;我明明可以購置些品牌護膚品和化妝品,我卻覺得那是華而不實的東西;我明明可以去旅遊,我卻更流連巷口的小吃街。
人人都在滿足精神需求,我卻還侷限於解決温飽。
我再也拾掇不出一個精緻的自己,而這種思想也直接影響着我的婚戀觀。
我交往的第一個對象是一個連大專都沒有畢業的人,而我自己我上的是國內211大學。
老實説,我的心裏很抗拒這段戀情,他的不出色讓我無法坦然把他帶到同學面前。我選擇他,卻恰恰因為他的不出色,讓我沒有自卑感。
我父母知道我交往了這麼一個對象時,氣急敗壞,他們理想中的女婿應該温文爾雅、應該體面多金、應該學富五車。
可是他們不明白,在女兒悄悄自卑的十幾年裏,他們的理想型,在自己女兒心裏根本就是高攀不上另一個世界裏的人。
第一段戀情在雞飛狗跳中結束。第二個男朋友在外形、學歷和行為舉止上都十分符合我的期望,於是我嘗試突破自我,努力爭取一下。
但是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我成了那個在感情裏卑躬屈膝的討好者,在他面前處處小心,交往的時候底線一放再放。
因為自卑,我在一個不如我的人身上找優越感,因為自卑,讓我在一個我自以為優秀的男孩面前喪失自我。
而這一切的源頭,是因為我不停地被告訴“窮人的孩子……”
3
2007年有一部紀錄片叫《父親》
主人公韓培印是個典型的“中國式”父親。韓培印的兒子韓勝利從貧窮的山村考進了西安的一所大學。
為了支持孩子讀書,韓培印砸鍋賣鐵,背井離鄉來到西安打工掙錢。住的是每天一塊錢的地方,每晚枕着枕頭入睡。他還有個筆記本(韓培印上過少量的學),裏面密密麻麻記滿了他的勞作、他的窘迫以及他的希望。
可是,兒子並沒有勵志小説那樣迎來自己的逆轉人生。
學習上,韓勝利是通訊專業,但與本專業高度關聯的電腦水平幾乎為零;
生活中,他以撿礦泉水瓶為生,甚至不顧同學眼光湊到宿舍邊的垃圾桶裏翻來翻去。至於勤工儉學,他沒考慮過;
工作中,在校園招聘會上,幾乎不會社交以及幾乎不會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韓勝利也是無功而返。他在説起以後的工作時,迷茫地説只要要我,我就幹,或者去做服務員、保潔、保安。
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如此有前途的專業出來的大學生,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如此而已,為什麼?
因為在過去二十年,他自卑的認知裏也只有這些,來自父親的貧窮和狹隘已經深植於自己的觀念裏。
韓培印不停告訴兒子,家裏有多麼貧窮,欠下多少外債,為了他讀書整個家付出了多少。
韓勝利想,那就像父親一樣去工地也行,只要能掙錢。他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他更加看不到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多麼需要他這種專業的人才。
他想到的,就是解決眼前的苟且。
韓勝利後來的人生依然沒有任何的轉折,過了幾年他的工資是每個月1500元,這個收入,還不如當農民工的父親。面對記者的回訪,韓勝利的母親像是急於找塊遮羞布似的,哀嚎着不讓拍攝。就連韓培印也在想,當初讓兒子讀書是不是做錯了?
貧窮帶來物資上的匱乏雖然可怕,但更多是短暫的;而貧窮教育帶來思想上的匱乏和認知上的自卑,才會讓人迷失自我,墮入塵埃,而這種情況難以扭轉以及代代相傳。
4
我時常想起《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暖一心的一幕,查理抽到了參觀巧克力工廠的最後一張金券,欣喜極了,但想起還在挨餓受凍的家人,查理想把金券賣給其他人換取500元英鎊,幫家人度過危機。
可查理的爺爺卻説:“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錢,他們每天都印出更多錢,但這金紙全世界也只有五張而已,以後也不會再有了,只有笨蛋才會用這個換錢。你是笨蛋嗎?”
正是家人這種積極樂觀和對查理的肯定,讓查理成長成為一名善良、果敢、堅韌的人,也成為了巧克力工廠的理想繼承人。
貧窮,或許是孩子暫時無法改變的;但貧窮教育,絕對不該是孩子應該接受的。
在風調雨順的地方也會長出營養不良的果實,富裕的家庭也會培養出目光短淺,迷失自我的孩子。
同樣,貧瘠的土壤裏也會長出嬌豔欲滴的花朵,引來蜂蝶環繞和遊人駐足;貧困的家庭裏也會培養出自信篤定的孩子,為人處世不卑不亢,積極奮鬥實現人生價值。
在你企圖用貧窮激起孩子的鬥志時,企圖用貧窮捆綁孩子勤儉自持時,警惕,你的孩子已經在悄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