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手麻要小心,這3種原因經常被忽略!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閲讀參考
不一定是睡姿不對的鍋。
上週末去看奶奶,吃飯間老人家無意説起,“我最近睡覺不太好,老是手麻不知道咋回事,然後就醒了。”
我聽了一激靈,連忙問,“持續多久了?”
“大概一週了吧。”奶奶一邊看電視,一邊用右手敲打着左手胳膊。
“你別敲了。”我着急起來,提高了嗓音,“連續一個禮拜你為什麼不去看醫生?天天燒香拜佛有啥用!”
“……又沒人陪我去看。而且,我以為就是睡覺姿勢沒擺好,壓迫神經了,想再觀察觀察。”奶奶明顯被我嚇住了。
“你這個要中風的!!”
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和語氣,聯想到奶奶幾十年的心臟病病史,最壞的結果已經在腦子裏轉了幾圈。
老人家打了一個楞,過了一會兒,絮絮叨叨開始説,“哎呀,那怎麼辦?中風就慘了,變植物人了,癱在牀上要人服侍,之後麼就等死嘍……”
“你別急你別急。”我總算發現自己講的太過了,“先去做個檢查再看吧。”
事不宜遲,兩人吃好飯就直奔醫院。萬幸的是,根據核磁共振的結果,醫生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目前血管堵塞情況不算嚴重,開了藥就回家了。
通過這件事我深切感受到,雖然學醫,但我們對於身邊親人一些微小的症狀依舊要提高警惕。
那麼説到這,睡覺手麻到底有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可能提示哪些疾病?讓我們來看一看——
首先,姿勢不良確實是很大的原因。通過某種姿勢長時間對肢體神經施加壓力,會造成體位性的感覺異常,但這種麻木感在改變體位後就會消失,如果長期發生這種現象,就要注意了。
腕管綜合徵較為常見,尤其好發於 30 至 50 歲女性,由正中神經受壓引起,主要位於腕部掌側,也就是手腕的位置。表現為拇、示、中指橈掌側皮膚感覺麻木、刺感和疼痛。有時整隻手都受累。有時,還會出現臂部的燒灼和刺痛感。
一些需要腕部反覆用力做伸展運動的職業(比如擰螺絲刀)會增加患病風險。另一個潛在的致病因素是使用電腦鍵盤時不正確的姿勢,特別是長期在辦公室的白領們要小心了,為了避免勞損,應該保持手腕於中立位,鍵盤可以放在相對較低的位置,使得手低於肘關節,也可以在腕關節下放個墊子支撐。
這是中老年人好發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由於長期久坐不活動、頸部姿勢異常,尤其是電腦、手機使用時間過長,頸椎間盤及骨刺向頸椎後外方突出,刺激或壓迫相應脊神經根,尤以下部頸椎即第4至7頸椎段多見。
疼痛為主要症狀,其性質呈鑽痛或刀割樣痛,也可以是持續性隱痛或痠痛,也可以向不同部位放射。部分患者患側手指指端有麻木感,夜間症狀加重。也可能由於運動神經受損而引起上肢肌肉萎縮無力,手部活動不靈,持物不得力容易脱落。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由於暫時的腦部血液中斷而造成的腦功能障礙,通常能在1小時內完全恢復。由於心臟或動脈(通常在頸部)壁上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凝塊(血栓)或脂肪物質(血管硬化或斑塊)進入血流,成為栓子,並留在腦部供血動脈中,從而引起大多數TIA。
普遍的症狀有一過性黑朦、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麻木),可有頭暈、共濟失調,罕有意識喪失。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全面篩查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房纖顫等,並給予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一旦神經症狀的持續時間大於24小時,則屬於腦血管意外,也就是常説的中風。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併發症,是長期血糖升高所導致的神經和組織損傷,包括周圍對稱性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等。
表現在手部,可出現手指和手部的刺痛、疼痛和麻木。少數患者還可以有肌肉無力和萎縮。身體其他部位,如眼底、足部等也可發生神經病變,嚴重者需要截肢。糖尿病的併發症呈進展性,因此患了糖尿病後,一定要進行正規合理的治療,把血糖控制到正常範圍。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病理性原因導致手麻包括:
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髓疾病;
感染,包括萊姆病和艾滋病毒;
壓迫某些神經的腫瘤;
多發性硬化症;
維生素B缺乏症;
通過上述可以發現,可以解釋手麻的疾病有很多,不能通過簡單的睡覺姿勢不良來一筆帶過,如果長期發現這種情況,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作為醫療工作者,每天要用微笑面對大量的病人,卻忽略了身邊的愛人、朋友,甚至和長輩一個月打一次電話。疲憊、辛苦都不是藉口,與其到時候後悔莫及,不如現在多來關心和温暖自己最親的人吧!
歡迎投稿至編輯郵箱:yxjsjbx@yxj.org.cn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稿酬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