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沒有誰不希望自家孩子智商高,長大後有出息,能過上好生活,但智商真的是影響一生的重要因素嗎?未必。
1946年二戰剛結束時,英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獨一無二的瘋狂研究,目的就是證明孩子的智商和成功是否存在決定性的關係?換句話説,就是智商高低是否決定孩子的一生?
實驗的大概內容是:在女人確認受孕後,開始記錄每天額外得到的牛奶,在內衣褲方面的花費等(代表家庭經濟情況)......等孩子出生以後,又開始記錄其成長經歷。
為了保證研究數據的準確性,科學家將研究對象的出生年份,從1958年一直推到1970年,累計參加人數有7萬名,整整橫跨了五代人。
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更是將孩子的牙齒、指甲、頭髮、DNA等建立了一個標本數據庫,也由此這羣孩子被稱為英國出生組羣。
科學家每隔幾年,都會對這些人進行回訪,收集記錄下有效信息,彙總成專業的數據。
最終,這項長達70年實驗的結果是:孩子有多大成就取決於三點品質,並非智商。
因為絕大多數孩子的成功,不是單純憑藉智商,除了部分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外,其他孩子們的智商不相上下,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以下三點。
一.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發揮榜樣作用很重要
英國科學家在調查與研究中發現,父母重視教育的家庭,往往培養的孩子更出色。
但,這裏所説的教育並不是單單的學習,還要重視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然,在以前的社會氛圍下,能有超前的教育思維和方式,説明父母自身的學歷也不會低。
在中國很多家庭中,父母認為關注孩子的教育就是關注學習成績,結果讓孩子覺得千斤重擔壓在肩上。
關鍵是他們還不善於做榜樣,安排孩子完成作業,自己卻在玩手機、打遊戲,這樣怎麼才能讓孩子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説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做這樣的人就行。”
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孩子的性格、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會是父母的複製粘貼。
因此,父母身上的壞毛病過多,孩子也會跟着學習,想要孩子優秀首先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二.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看大”,意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理論中,也包含三歲這個階段。
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前基本上就已經定型,並且還是感知覺、記憶、思維等形成的敏感時期,三歲絕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假如不抓住這個階段對孩子好好培養,將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三、從小培養專注力
學霸並非天生,關鍵是在於“專注力”的培養。
較智商而言,專注力更為重要,這是學習的基礎,家長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要好,可如果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連靜下心坐在板凳上都沒法實現,還談什麼學習好。
不管學校還是班級裏,都會有我們説的“黑馬”,指那些平時作業不完成,課後只知道玩,考試成績卻出乎意外優秀的人,其實這就是上課是否專注的原因。
也許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看出專注力強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的差距,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就會這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才能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