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很多小夫妻因為生活壓力大,女性在產假結束以後,都很想回歸職場,適當掙些錢補貼家用。
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該有誰照看呢?
現在的年輕夫妻再不濟也是被九年義務教育薰陶過。多多少少對樂觀積極、成長認知、心理教育、人格脾性的塑造都有一定的瞭解。自己的童年是什麼樣?那樣的童年你還想重來嗎?自己的老公什麼樣?你希望孩子將來像他/她爸爸嗎?
那麼,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是不是會培養出第二個自己?
答案: 不會!
因為時代在發展,我們每個人也都在進步,孩子的爺爺奶奶同樣也在進步。30~40年前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孩子的爺爺奶奶為了生存每天不知疲倦幹活勞作,顧得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讓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顧及孩子的精神世界。對他們來説:“孩子能吃飽就是幸福了。”
如今,這些辛苦勞作大半輩子的爺爺奶奶們終於得閒了,如果兒子兒媳願意讓自己幫忙照顧孩子,這些爺爺奶奶一般都會用“彌補自己兒女的心思去照看孫子/孫女。”
有這種心思的爺爺奶奶不在少數,雖然自己體力不濟、知識有限、經驗老套,但是他們都會盡心盡力照顧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愛説話,但是我特別善於觀察。我觀察過很多孩子,發現他們和爺爺奶奶關係融洽,爺爺奶奶對孩子所付出的耐心讓我自愧不如,下面我分享3個場景大家來感受一下!
01
今年春天的一天,剛下過細細的毛毛雨,早晨起來我帶着孩子外出買早餐。在早餐店門口等餐的時候碰見一位阿姨牽着孫子的手對他説:“你告訴奶奶,這包子皮不合胃口還是怎麼?你只吃陷不吃皮,那包子皮咋整?”小朋友不能浪費糧食,咱們現在能吃飽飯還有剩餘,你知不知道在山區還有小朋友穿不暖吃不飽?
這個孩子大約有3歲的樣子,然後頭也不抬地説:“奶奶,不信!沒有人給他們做飯嗎?他們沒錢買吃的嗎?”
孩子奶奶説:“沒有,他們不但沒有人給他們做飯,他們還得自己做飯、洗碗、走路上學、上山割豬草。”
孩子用很稚嫩的語氣問:“為什麼?”
孩子奶奶説:“因為他們條件非常貧困啊!不是人人都有包子吃的,掉在地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不能浪費。”
説着孩子奶奶掏出手機找出了一張山區孩子的照片給孩子看。
孩子説:“奶奶、奶奶,給她吃。”
奶奶説:“小妹妹不吃,小妹妹希望你每次都吃光光,她就高興了。”
雖然孩子還是很抗拒包子皮,但是還是拿起剛才扔在一邊的包子皮吃了。
02
今年5.1假期,熱鬧的小區突然安靜了很多,帶孩子下樓遛彎時也看不到阿姨嘮嗑跳廣場舞了。
中午天氣已經有些炎熱了,因為我一個人帶孩子,所以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夏日炎炎只要我出門我就得帶上孩子。我路過一顆大樹時,發現大樹底下有爺孫倆在下棋,準確的説應該是爺爺教孫女下棋,因為小孫女才2歲的樣子。
爺爺一隻手用扇子給孩子扇風,一手教孩子:“馬走日, 象走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線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回還。車走直路馬踏斜,象飛田字炮打隔,卒子過河了不得。 ”
然後還不停地給孩子解釋並且表演實戰:“大馬啊是騎兵,直走斜砍,踏踏踏,所以是走日字形;象是軍師,防衞營地,嗚嗚嗚,所以是走田字形。
車是戰車,橫衝直撞,嘟嘟嘟,所以啊得走直路;炮是火炮,隔空打遠,咣咣咣,所以得翻山越嶺啊!
士是衞士,貼身保護將軍,看誰敢造次,所以得在將軍身邊保護他;卒就像荊軻刺秦始皇啊,那隻能是一去不復返了。”
小孫女被象棋的碰碰聲和爺爺的繪聲繪色逗的不停地拍手,爺爺幾次想帶小孫女回家,孩子都不願意回去。
03
今年夏天,早晨7.30我帶孩子下樓玩,來到在小區遊樂場時,遊樂設備已經被來的早的孩子全部收入囊中。
我就坐在旁邊教孩子説話,告訴孩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奶奶、阿姨,孩子能看到具體的人物,對他學新詞語有幫助。”
這時候旁邊一位阿姨就對她家孫子説:“壯壯,來,你下來。咱們不玩了,你也玩了10多分鐘了,讓給小弟弟玩吧!”
我連忙擺手説:“阿姨,不用,讓孩子玩嗎?他正玩的起勁呢,不打擾他。”
阿姨説:“沒事,這孩子很懂事,特別願意分享了。”
阿姨正説着,它的小孫子就呼哧呼哧從滑滑梯跑了下來,告訴奶奶,讓小弟弟玩吧!
我問阿姨:“孩子是您帶嗎?他才多大啊?就這麼懂事,都會分享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是都喜歡搶東西嗎?”
阿姨説:“孩子2歲多了,一直是我帶,兒子兒媳工作很忙。我在家照顧他啥事都給他商量,讓他自己選,從來不命令他,他嘟嘟囔囔我就坐着聽,給他關心關愛,他感覺很安全他才願意分享。”
我虛心對阿姨説:“謝謝阿姨,我受教了!”
所以,大多數爺爺奶奶都是值得把孩子託付給他們的。並且被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們有3個共同點:
(1)積極主動,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大多很主動,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爺爺奶奶經常帶他出去玩,去接觸不同的人物和事物,見到熟人爺爺奶奶也會停下來聊會天,所以這些孩子往往不認生。
假如在陌生的環境遇到不認識的小朋友,往往是這些孩子先打破安靜,主動來到別的小朋友身邊。不管是分享零食還是動手搶別人的玩具甚至是嗷嗷大叫,但是這些孩子不可否認都具有主動積極的性格。
孩子搶玩具,嗷嗷叫對1~2歲以內的孩子來説也算是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領域意識,只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孩子一定能很快度過這個階段。
(2)樂觀活潑,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偏向於活潑的居多,喜歡玩耍、喜歡大聲説“不”。
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多少都有些寵愛,雖説是親孫子/孫女,但是中間畢竟隔着一代人,如果孩子有錯就罰,他們還會顧慮兒子兒媳婦的想法,因為不想被誤認為“不疼愛”孫子/孫女,所以就寵愛一點吧!
(3)説話早,由於爺爺奶奶的日常嘮叨和每天帶孩子出去玩,結識不同的人,聽不同的人説話。所以孩子的語言環境比較豐富,孩子在模仿説話這方面就比較快速。
一個人對孩子説話和一家人對孩子説話,孩子接受到的詞彙量是不同的。
隔輩帶娃雖説有很多觀念與年輕人的科學育兒、科學教育有衝突,但是老人帶娃也有豐富的閲歷和經驗作為參考依據。
我推崇科學育兒和教育,但是不支持照本宣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教育一定是結合自身、結合身邊人的經驗、結合醫囑、結合書籍通過不停地揉搓、揉搓最後達到一個不僅適用於大眾,並且相對來説比較平衡的點時所科普的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