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説,母嬰關係往往就是一個的命運雛形,這個很難改變。那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遇到的各種臨牀心理學的案例也佐證了這一點,很多母嬰關係,母子關係有問題的人,他們的心理問題,以及人際關係問題是非常多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六個月前的嬰兒是和母親“共生”在一起的,所謂的“共生”就是嬰兒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是不分你我的。瑪格麗特·馬勒認為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才是正常的,並且母親對嬰兒無微不至的關愛相當於“配合”了嬰兒的這種“共生”需求,讓嬰兒感受到了自己的無所不能。

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那問題就來了,倘若一個母親在嬰兒處於六個月之前的時候,就經常忽略嬰兒,比如對於他的飢餓、身體不舒服,以及情感需要,不能及時的做出回應,這時候他的這種“共生”心理就得不到滿足。幼年時期“共生”匱乏的人,長大後總是想建立 “不分你我”的關係。那得不到滿足,就會留下匱乏,未被滿足的心理在成年之後就會成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比如一個在嬰兒時期被母親經常忽略的人,長大後就會有下面的幾種心理特徵:

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1、依賴,缺乏安全感過分依賴一個人,其實就是想和他“共生”在一起,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特別是在情感關係中。嬰兒時期由於被母親忽略,不僅想和母親“共生”的需求沒有達到,同時嬰兒會感受到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會使得他沒有安全感。那麼他在構建親密關係的時候,內心的匱乏感就會讓他去構建可以依賴和“共生”的關係,比如有的來訪者,尋找戀愛或者結婚對象的時候,並不是被異性魅力吸引,而是會理性分析,自己能不能依賴,能不能控制對方,以此獲得一種安全感。很顯然這樣的愛情或者婚姻是有問題的,是不健康的,沒有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媽子,去照顧一個“巨嬰”,也沒有誰喜歡被人控制。

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2、敏感,沒有邊界意識我們在上文中剛剛講述了,當一個人沒有在嬰幼兒時期體驗到“共生”,那麼在他的心底就留下了匱乏感,他就會在成年之後去尋求和另一個人的“共生”關係,但我們知道,只有在嬰兒狀態的時候,這種共生才是正常的。當一個大人試圖去構建這種關係的時候,他是不正常的,他是會出現問題的。最典型的問題就是他會入侵別人的邊界,當然他也會敏感地感知到別人進入到了自己的能量場。到了六個月之後,母親依然和孩子沒有逐漸地從心理上“分離”,而是長時間的和孩子在一起,處處順着孩子,甚至“慣着”孩子,以至於孩子幾歲了還沒有自己的隱私,還不能自己説了算。名義上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可實際上往往是出於控制,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幼年時期長期“共生”的人,發展不出競爭力,很難有所謂的出息。“共生”不足,即在該“共生”的時候,沒有“共生”就會留下匱乏感,但是和母親長期“共生”也會出現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見到的“馬寶男”,動不動就説“我媽説的”。

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其實一些其他現象也是這種“共生”心理的演繹,比如遇到事情猶豫不決,總想找一個人給自己選擇,不敢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敢表達自己的競爭力,聽話等。發展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是不可逆的,有的事情是回不到過去再去改變的,即使可以,我們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在養兒育女這件事上就是如此。對於一個母嬰關係出問題的人,對於一個在幼年時期和母親關係有問題的人,他要做的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有意識地去尋求改變。這個改變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現實的關係中,不去構建不健康的“共生”,讓自己逐步獨立和成長,二是當自己不能完全改變的時候,要去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另外,儘管心理發展有所謂的關鍵期,但是心理發展也是畢生的,所以希望我們不要放棄對自我的發展,給自己希望,給自己力量,讓自己越來越好。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0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家你和你母親的關係,可能就是你的命運,很難改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