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説育兒(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牙齒,是寶寶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
。
寶寶在媽媽肚子裏孕育的時候,口腔裏的乳牙其實就已經在牙牀下開始萌發了,大多數寶寶在出生後的6~8個月左右,乳牙就會長出來。
一旦寶寶開始長牙,寶媽的輔食安排也該“隨機應變”,
增加種類、調整性狀,一方面是適應寶寶營養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跟上寶寶牙齒髮育的步伐。
寶寶的出牙時間因人而異,乳牙萌出順序各有不同,寶媽要學會判斷
出牙時間
寶寶出牙時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月份,因人而異,寶寶在以下各個時間段出牙,其實都屬於正常現象。
▼ 一般出牙在6—7個月。
▼ 出牙早的在4個月左右。
▼ 出牙晚的在10月左右。
乳牙萌出順序
大多數寶寶乳牙萌出的順序是:
中切牙——側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虎牙)——第二乳磨牙
這是正常出牙順序,寶寶的情況不同,出牙順序也可能出現不一樣:
▼ 有的寶寶出牙偏晚,一次出來四顆牙。
▼ 有的寶寶出了兩顆下牙後,很久沒有動靜
▼ 有的寶寶先出的是尖牙(虎牙)
對於寶寶的出牙時間和順序,寶媽要學會判別,另外
有時候早一點晚一點都很正常,家長都不必過於焦慮,也不需要額外進行處理。
不過,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
家長就要帶寶寶去醫院的牙科進行諮詢
,以免錯過了寶寶牙齒的發育期。
其實,寶寶的牙齒髮育,除了順應生理上的自然規律之外,
還與日常的飲食習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輔食的安排能夠促進寶寶的咀嚼,幫助乳牙萌發。
寶寶不會咀嚼,就一直給孩子吃軟爛食物?咀嚼影響着孩子的生長髮育
從寶寶添加輔食開始,家裏的老人會認為寶寶沒有牙,不會咀嚼,應該給一些糊狀、軟爛的食物才好吞嚥。
其實這種想法不科學,通過飲食上的咀嚼鍛鍊不充分,反而會影響到孩子牙齒的生長髮育。
(1)咀嚼能幫助乳牙萌出
事實上,寶寶的牙牀沒有大人想象中的那麼脆弱,已經
足夠地堅硬
,完全可以擔負起咀嚼的重任,
應該引入磨牙棒等質地堅硬的食物,通過咀嚼刺激牙齦,使乳牙順利地萌出
。而且這種咀嚼還可以緩解出牙前,牙牀的脹痛,會讓寶寶感到舒服些。
(2)咀嚼關係到日後相貌
日本人的牙齒普遍都不好,甚至出現
“八重齒”
的問題,牙齒重疊好幾層,這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的飲食中缺乏硬的食物,來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日本的食物都非常軟,如:
米、納豆、拉麪、豆腐、魚肉……
孩子在發育的時候,總吃軟食物,沒有讓咀嚼充分刺激牙牀,就會造成牙齒擁擠,甚至出現
“地包天”
,進而還會影響到孩子的相貌。
(3)咀嚼會影響語言發育
幼兒園的老師,通過孩子説話就能判斷出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否有問題,當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時,有的孩子一直咬字不清,甚至還
“大舌頭”。
一是咀嚼能力差導致面部肌肉不發達。
孩子無法很好地控制面部肌肉,有些音節發音不清楚。
二是乳牙發育不完善。
乳牙長得不好就沒辦法阻擋舌頭,舌頭會不自覺地伸出來,就出現“大舌頭”,有些數字
3、4、7
也不能清晰地説出來。
根據發育特點添加輔食,加強咀嚼能力,讓寶寶乳牙長得更好
手指食物,指的是能用手拿起來吃的任何食物,成年人常見的薯條、魷魚絲等都是手指食物。
寶寶天生會有吞嚥的能力,從吞嚥到咀嚼這個過程,需要寶寶學習和鍛鍊,在添加輔食後,就可以適當地引入手指食物,來加強寶寶的咀嚼能力,同時也讓乳牙更好地生長。
對於寶寶來説,手指食物不僅
鍛鍊咀嚼能力,還會鍛鍊精細動作、手眼協調能力
,還能幫助寶寶今後更好地適應自主吃飯。
第一階段:方便寶寶抓握,軟爛的食物。
一般在寶寶添加輔食後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引入手指食物,
一定要是非常軟的食物,或者到嘴裏能夠融化的食物。
媽媽們可以切得較大些,方便寶寶抓握
,比如長條形、較大的塊狀等,長度約為
5釐米
左右比較合適。
第二階段:能讓寶寶手指抓,稍硬的食物。
在寶寶開始用手捏着食物送進嘴裏時,就可以減少原來食物的大小了,
由5釐米左右的長條形變成1釐米左右的正方形
,鍛鍊寶寶手指的精細動作,比如成熟的桃肉或者奶酪等。
第三階段:寶寶抓握精準、咀嚼能力好。
這個時候的寶寶,小手已經能抓得很精準了,
不僅能夠抓到小的食物,比如麪條這種比較滑的食物,也能抓住然後送到自己的嘴裏。
當寶寶自己也能夠咀嚼和吞嚥食物,寶媽就可以不用餵了,可以把輔食放在餐盤中,讓寶寶獨立地吃飯。
總而言之,對於寶寶的餵養問題,不能總吃一種食物,要根據生長髮育階段的特點,相應地調整輔食安排。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