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左有房貸車貸,右有教育醫療,倘若家中沒「礦」,便只能硬着頭皮逆流而上。
現在許多年輕父母沒太多的時間精力來管孩子,請老人幫忙帶娃,也成了無奈卻又最放心的選擇。
雖説談錢有點傷感情,但這個問題似乎避無可避——婆婆幫忙帶孩子,要不要給錢?
有人認為「應該給」
“帶娃其實很辛苦,老人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收穫回報理所應當。”
“不給錢好像讓她當免費保姆,容易埋下婆媳矛盾的隱患。”
“請保姆也是要花錢的,把這錢給老人,也沒什麼不妥呀!”
“老人幫忙帶娃,我們才能毫無顧慮地在職場闖蕩,給錢也應該。”
也有不少人認為「不用給」
有些是因為確實條件不好,“沒繼續啃老就不錯了,實在沒有多餘的錢給老人了……”
有些是覺得見外,“老人帶孩子是喜歡孩子,搶着過來帶,再給錢就顯得像是請保姆一樣。”
有些是反正給了也不用,“反正要花錢的都會提前備好,他們沒什麼花錢的機會,給了錢也不用。”
有些是出於對老人的擔心,“這年頭騙子橫行,老人家判斷力又不夠,萬一被騙了,傷財又傷心,還是先留着,等他們真正有需要的時候再用。”
美贊臣鉑睿認為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相處模式不一樣,要不要給錢、給多少錢,並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對錯之分。
那怎麼向老人“表示表示”呢?
老人幫帶娃,是情分,不是本分。
許多人(甚至不少婆婆)都覺得,婆婆幫帶孩子是天經地義。在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不需要幫忙時甚至也要強行加入。有些偏激的媳婦兒甚至揚言“現在不幫我帶,以後她老了也別指望我”。
帶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自己,而非其他長輩。
我們國家的法律,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贍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但並沒有爺爺奶奶有帶孫子的義務。
老人們本可以遛遛狗種種花,打打麻將喝喝茶,或者跳跳廣場舞,活得瀟瀟灑灑,但是當他們放棄這一切,甚至背井離鄉來幫忙帶娃,出發點是因為愛,是努力讓咱們的小家庭過得更好。
也有不少人認為,「反正婆婆很閒,只是白天幫忙帶帶孩子,並不累啊」。
即使我們能夠做到朝九晚五上下班,每天也需要老人至少幫忙帶娃8小時,一週就下來,最少也要40小時了!老人家的體力有限,有時候還趕不上精力充沛的小孩兒,對他們來説,帶娃也許是開心的,但也確實是辛苦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體力。
老人的付出雖然很難用金錢去衡量的,但給一些錢“表示表示”,其實是表達一份感激的心意呀。
主動給,是心意。
- 一方面,生活有成本。
買菜做飯、買油鹽醬醋、日用品、給孫子的零食、玩具、坐搖搖車等,哪哪都花錢,別看有時只是幾塊十幾塊的小錢,日積月累下也不少了,可以每月適當給老人一些生活費哦。
- 另一方面,沒錢沒安全感。
有時候,給錢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尤其對一些沒有固定經濟來源,或為帶孩子提前退休的老人,如果能給點錢“傍身”,他們也會「兜裏有錢,心裏不慌」。
不在於你給多少,而是你給的這個行為會給她帶來安全感。
給不給是你的事兒,要不要是她的事兒。
有些老人心疼子女,不僅幫忙帶孩子,還時不時自己貼補。有時候你給她錢,反而還要被“一頓數落”,她只連連擺手説“不要不要”。
其實,給,是你的心意;不要,是她的心意。
不要覺得她反正不要,就索性不給,讓她的一切勞動與付出變成理所當然。這不是“裝”,也不是套路,給的時候務必誠心。
若婆婆堅決不要,也可以換些花樣“表示表示”,比如給她買衣服首飾、愛吃的食物等。
給多給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態度。
有些人覺得給多吧,條件跟不上;給少吧,又拿不出手;索性也就不給了。
其實這就像你過生日,老公送禮物一樣。如果他什麼都沒表示,就算嘴上不説,心理多少還是有點不舒服的;但如果他送了,送的就算是個巨醜的包,也許你嘴上怪幾句,但心裏還是挺開心的,聊勝於無,有心更重要,不是嗎?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脆弱微妙——婆媳和諧,家就是港灣;婆媳不睦,家就像戰場。婆婆幫帶娃,給不給錢,最關鍵的不在於錢,而在於彼此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