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現代父母平時工作比較忙,陪伴小孩的時間比較少。他們試圖通過工作上的勤奮,用金錢彌補親情的缺失。這種用金錢代償陪伴的做法真的能取得平衡嗎?現實總會給父母痛擊,用實際結果驗證真偽。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小志與妻子離婚後,兒子判給了他,父子相依為命。他在一家酒店任大堂經理,由於工作繁忙,總會讓小朋友在家一個人玩耍,上學接送的次數也少,多半是兒子獨自上學,由於無奈,想着這樣小孩獨立性會變強。

他的收入不算低,努力工作,多賺點錢,以此彌補對兒子的虧欠。可是,沒有母愛,又脱離父愛,兒子並沒有如他想象的那樣,而是經常逃課、打架、犯校規,可沒少讓老師請家長。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即便這樣,小志並沒有教訓兒子,總是拿工作忙做理由。

暑假,爸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不管自己怎麼教育兒子,他已經聽不進了。父子關係一直矛盾不斷,因為一些小事而爭吵。兒子一直為爸媽離婚耿耿於懷。

小志雖然經過打拼,賺了百萬家產,結果兒子經常不沾家,泡網吧、喝酒、抽煙,輟學後變成了一個混混。

聽説有人能幫助兒子戒除網癮,於是帶着兒子過去,告訴專家:我給你幾萬塊錢,你把我兒子網癮戒除掉。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小志作為一名父親,他的舉動讓人哭笑不得,甚至很可憐。寧願拿出幾萬塊錢找醫生交給別人,也不願意停下來工作,花些時間陪伴下小孩。他始終不明白,金錢不能等同於親情;若再不醒悟,兒子的命運已經無法改寫了。

1、掙錢留給娃不如陪娃

有些父母認為努力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實,他們錯了。當你把辛苦賺來的錢,請保姆或老人帶娃,難道他們比原生父母帶的嗎?給小孩“魚”不如教會其捕獲魚的方法。

換再大的房子,又有何用?在小孩最關鍵的幾年,父母缺位,小孩以後出現問題,大人難辭其咎。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2、孩子問題是父母問題

小孩初來乍到,外界事物對他們來説,既陌生又新鮮。缺乏生活經歷,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他們從開始的一張白紙,被描述成後來的樣子,父母影響是最大的。從小在“蜜罐”中成長的小孩,很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性格,衝着別人發火,把家庭的相處模式套在人際關係上,顯得格格不入,別人怎會買帳。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3、早期的教育一定重視

英國的兒童心理醫生強調,兒童的早期撫養尤為重要,決定未來能夠成為怎樣的人。人生的很多基本理念是在這一階段打下的。相反,不好的經歷將成為人生的一大障礙。

比如,我們小時候,家裏來了客人,不允許兒童和婦女上桌,造成長大後,不知道如何處理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係。相同,長大後有朋友來做客,父母總是躺在角落裏吃飯,讓孩子們坐在“上賓”的位置,尊重是有的,但總是缺少一些家庭氛圍。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有的家庭是多子女,父母區別對待他們。記得認識的一位姐姐述説童年經歷,雖然是家中老小,父親有些重男輕女,很小的時候隨父下地耕田,她在前面牽牛,稍有不順,就會被父親揚起皮鞭抽打,幸好被鄰居攔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造成了她脾氣暴躁的性格,可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視吧。即使四十多歲的人了,回孃家後還會遭到父親打罵,她有一種想魚死網破的衝動。

父母壓力確實很大,現在的他們的思想開明很多,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卻不懂如何培養。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幼年的兒童需要父母的陪伴,友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子女的成長。

雖然父母十之八九深知陪伴的重要性,但是80%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低質陪伴,用“陪着孩子”解釋更貼切。

如何給子女高質量陪伴?

陪伴小孩時,及時觀察小孩的狀態,對正面的事情及時鼓勵、引導。

遇事保持有效溝通,熟知子女的脾性,並設身處地理解對方。

有效的溝通只限於語言嗎?非也。

一些語言之外的溝通方式,如眼神、動作傳遞的態度同樣屬於溝通的範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6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人父母,金錢和陪伴是兩碼事,總有很多人不明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