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個月大嬰兒離奇死亡只因奶奶一個舉動!你的無知會要了孩子的命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健康

不知從何時起,民間開始流傳各式各樣的偏方。

這些偏方小則治頭痛風寒,大則教人“包生兒子”。

可這些偏方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如果貿然使用,很可能害人害己。

童童死了,才2個月大,罪魁禍首不是別人,而是童童的奶奶。

季節交替時天氣忽冷忽熱,童童很不幸便中了招,開始感冒發燒流鼻涕。

童童的父母想要把童童送進醫院治療,卻被童童奶奶阻止了。

“一點小病還去醫院花錢?誰沒發過熱啊,俺找個偏方馬上就能給乖孫治好。”

童童奶奶是個認死理的老太太,她老人家認準的事情八匹馬也拉不回來。

童童的父母拗不過奶奶,只好讓老人家試試她的偏方。

童童奶奶先用酒精給童童擦身散熱,又用銀手鐲和珍珠粉泡水給童童喝。

折騰了一夜,童童哭鬧不止,不僅燒沒退下來,身上還起了很多紅疹。

第二天,童童的病情越來越重,家人才急了。

童童的父母輾轉了2個小時,將童童送到福州市第一醫院,但為時已晚。

童童被送到醫院時,面色青灰、四肢冰涼,已停止了心跳、呼吸.

醫生試着做了幾分鐘的胸外按壓,但童童毫無反應。

等揭開衣服細看時,才發現童童身上已經有了屍斑。

病房外的家人痛哭流涕,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童童的奶奶更是以頭搶地,嘶聲呼喊:“是我害死了孩子,都是我的錯啊。”

無論奶奶如何自責都換不回童童的生命。

可憐的孩子啊,剛剛出生兩個月,還不會叫爸爸媽媽,還沒來的急見識這個美好的世界便悄然離去。

童童的悲慘遭遇令人扼腕嘆息,童童奶奶的無知與固執更讓人咬牙切齒。

然而,童童的慘事並不是個例,偏方致人傷亡的案例中外皆有。

2012年,加拿大一對夫妻用洋葱、大蒜、辣椒、辣根、橄欖葉等混合為兒子治療腦膜炎,導致19個月大的兒子死亡。

2016年,常寧一對夫妻用偏方為兒子治療癲癇,導致3歲半的兒子鉛中毒,痴呆。

2018年,河南一位奶奶用蒼耳為孫子治鼻炎,導致孫子住院17天,中樞神經受損。

……

這一樁樁一件件慘事無不提醒我們輕信偏方的危害性。

今天小雅媽媽就為大家盤點下那些十分常見,但是不僅治不了病,還很致命的偏方。

流鼻血時仰頭舉手

小時候長輩曾經教過,流鼻血時,把頭往後仰,舉起手來,哪個鼻孔出血就舉哪一邊的手(亦有説舉另一側手)。

其實這個方法是錯誤的。

實際在這個姿勢下,不僅沒有止血,還會將血液吞嚥到食道和胃腸,刺激胃腸黏膜。

出血量大時,還容易吸入氣管及肺內,堵塞氣道,導致危險!

至於抬手,手臂與鼻子不是在一條血管上,這樣做只是多此一舉。

當孩子流鼻血時,應該讓他坐下,頭略向前傾。

然後用冷毛巾敷在頭部,或在脖子上圍一條冰毛巾或濕毛巾止血。

亦或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團小棉球,然後捏緊患側鼻翼。

魚刺卡喉時喝醋吞飯糰

吃魚被魚刺卡住,這樣的事情許多人碰到過。

很多人的解決方法就是喝醋把魚刺泡軟了;或者吞飯糰把魚刺嚥下去。

殊不知,這兩種方法不僅不管用,還很危險。

吞食了飯糰或饅頭後,可能會導致魚刺陷到肉裏,刺傷喉嚨,取刺更加困難。

更危險的是有些魚刺會被帶入食道。

食道緊貼着大動脈和氣管,如果魚刺扎破食道,扎入大動脈引起大出血或扎破氣管引起感染,都可能危及當事人的性命。

而喝醋基本上起不到軟化魚刺的效果,即使能夠軟化,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喝醋時醋液在喉嚨只能停留幾秒鐘就進入到胃部,反而會導致胃部不適,甚至燒傷咽喉和食道粘膜。

發現魚刺卡喉,可以用手指刺激舌根部,通過嘔吐把魚刺衝出來。

也可用紗布、薄棉布裹住食指,擦拭上齶,將魚刺取出。

如果這些方法還不奏效,馬上去醫院就診。

母乳塗臉治濕疹

濕疹真稱得上是小嬰兒的“流行病”了,也因此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偏方。

有人説,擠兩滴母乳塗到寶寶臉上就好了。

其實,生濕疹的寶寶皮膚屏障已經受損,再塗以母乳,只會使皮疹愈發嚴重。

新生兒皮膚嬌嫩,血管豐富,抵抗能力也較成年人弱。

母乳塗在皮膚上,容易造成汗腺口、毛孔的堵塞,使汗液、皮脂分泌排泄受阻而形成汗腺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還容易滋生細菌。

藿香正氣水抹肚臍退燒

孩子發燒時,經常有家長用藿香正氣水塗抹肚臍來退燒。

其實,藿香正氣水治療發燒的原理是利用其含有的45%-50%酒精的散熱降温作用。

此方法會對孩子的皮膚產生刺激,可能會引起過敏性皮炎或過敏性休克。

藿香正氣水敷肚臍退燒不靠譜,酒精含量高的白酒退燒更可怕。

酒精揮發時能迅速帶走熱量,確實能起到降温作用,但是酒精容易通過皮膚進入孩子的血液,讓孩子“喝醉”。

大量酒精進入血液,就會造成大腦及腦膜充血水腫,使孩子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

孩子生病,家長肯定萬分心急。

但病急不能亂投醫,偏方土法害人害己,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才是明智的選擇。

孩子脆弱而敏感,家長便是阻擋死亡的一堵高牆。只有家長認真看護孩子,才能讓孩子免於外物的侵襲,幸福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