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怎樣才能強起來

基層醫療怎樣才能強起來

  大家有就醫需求時,常會陷入一種兩難境地。去綜合醫院就診,就要面臨掛號難、排隊久等難題。可是到社區醫療機構就診,心裏也不免會犯嘀咕:醫生夠專業嗎,會不會耽誤病情?這次疫情期間,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大力發展基層醫療的重要性。未來,如何讓基層醫療強起來,使人們就醫更便利、放心?

  岱青(某三甲醫院主治醫師):

  疫情的衝擊不僅是對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考驗,也暴露出了一些此前未被充分留意的問題和短板。

  醫療系統人力資源相對不足,是我感受最直觀的一點。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峯到來前,醫院的工作已經十分忙碌,感染高峯到來後,更是出現了大規模的醫護人員“帶病上陣”現象。最艱難的時候,病房裏共兩個醫生、4個護士“連軸轉”,還有部分研究生、規培生衝在一線。有的放矢,對確有需求的一線醫療機構加大資源投入,可以有效緩解此類現象。

  同時,醫院面對特殊情況的應急能力相對缺失,也是需要補齊的短板。疫情高峯到來時,外科、婦產科、兒科等都開放病房,收治新冠病人,但一線醫生並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只能在呼吸科醫生的指導下“趕鴨子上架”,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如發生醫療擠兑時,大量積壓的急診病人也會讓人急在心裏卻束手無策。對此,不論是各家醫院還是公共衞生體系都應加強重視,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3年防疫歷程,也讓醫院積攢了一些之前不具備的經驗。這次疫情高峯到來前,醫院提前準備了較多的呼吸機和藥物,醫療秩序得到基本維持。如何總結疫情經驗,優化未來的醫療工作,需要在政策層面加以研究。

  陳應軍(社區醫生):

  理想的社區醫療服務,應該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日常的健康問題,這離不開一系列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舉措。

  現實中,要減輕人們的就醫心理負擔,社區醫院可以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方式,在居民和醫生之間建立起長期固定的“朋友式”夥伴關係。如此一來,一旦居民遇到健康問題,就能隨時與家庭醫生進行溝通。家庭醫生朋友的主動關心,也能幫助居民及時排除健康隱患。

  此外,社區醫療機構可以依託信息化服務手段,優化就醫流程,改善轄區居民的就醫體驗。我所在的馬家堡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就推出了“掌上服務”,簽約居民可以與家庭醫生在線交流、線上複診、預約掛號等。通過“互聯網+”打通醫院、醫保和藥品配送企業等各方系統,實現了“藥品上線、配送上門、服務上位”,居民就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都大大提升。

  與上級醫院聯動,完善科室設置,根據社區自身特點打造特色服務項目,能更好地滿足居民的就醫需求。比如,針對失能、半失能等行動不便的老年羣體,可以提供送醫送藥上門、安寧療護等服務項目。針對腰腿疼痛等老年人常見病,也可以打造中醫藥特色服務診區,通過中醫推拿按摩、針灸等方式,減輕患者病痛。

  鄭山海(醫生):

  要做強基層醫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基層醫療是健康的“守門員”,應該承擔普通門診的首診任務。患者感到身體不適,應該首選在附近社區醫療機構就診,由社區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初步的鑑別診斷和病情分析,然後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或治療,或轉診到相應的上級醫療機構。這樣既能把綜合醫院從繁瑣的門診工作中解放出來,也能在源頭上保證社區醫療機構發揮應有作用。

  其次,社區衞生機構要吸引患者,必須具有將患者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的能力。否則,若是社區看完了,需要轉診,可是後續的工作完全需要患者自己去“蹚道”,社區初診就變為“多此一舉”。

  第三,建立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間的醫生合理流動機制。不同醫生有着不同的特長,有的喜歡埋頭看病、有的理論功底很強,但臨牀應用能力較差。建立不同層級間醫生的上下流動機制,對於做強基層醫療機構大有益處。要做到這一點,還需改革社區醫生的考核機制。當社區醫生的待遇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紮根基層,醫療“強基層”才能水到渠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基層醫療怎樣才能強起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