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市健促中心介紹,處暑這段時間氣温走低、晝夜温差大,平素脾胃較弱的人羣,脾胃最先“寒冷”起來,容易“着涼“拉肚子,怎樣調理才能預防這些不適,為您詳解
今日處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即為“出暑”,表示炎熱離開的意思。
民諺有云:“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處暑之後,秋意漸濃,卻仍有一段短期回熱天氣,並持續高温。
此時“暑熱”未退,人們的生活習慣還停留在喜食西瓜冷飲、使用空調風扇、穿衣單薄清涼上。
與此同時,受節氣的影響,平素脾胃較弱的人羣,脾胃最先“寒冷”起來,遇外在誘因後不能有效健運、發揮正常功能。
處暑 · 有何表現
腹瀉
此時節氣温走低、晝夜温差大,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及久病體弱者易發生腹瀉,或表現為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胃腸型感冒、單純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等。
胃脘痛
眾多腹痛中,以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等)的比例最高。
處暑前後,胃脘痛的發作和加重頻率增高,大多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遇寒冷刺激則加重,或隱痛或脹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
納差
經過暑熱“苦夏”的消耗,大部分人在處暑之後食慾會相應增加,然而體形消瘦的人羣,先天脾常不足,此時節脾胃先寒而功能下降,反而更加容易出現食慾不振、納呆、厭食油膩等情況。
反酸
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黏膜,引起反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
處暑前後涼風至,不少人會有這類反應,多與脾胃功能減弱及飲食寒冷刺激等因素有關。
處暑 · 怎樣調理
避風寒
肺主衞,衞主一身之表,脾胃素弱者,衞氣亦虛,容易感受風寒濕邪。
而肺胃相關,許多脾胃的問題往往與感受外邪有關,如吹空調或涼風后腹瀉。
防風寒,重點是做好腹部、足部、頸背部、腰部等關鍵部位的保暖工作,減少外源性刺激腸胃之因素。
暢情志
季節轉換,特別注意保持情志舒暢。因為悲則氣消,會使脾升胃降的功能受到影響,產生納呆、腹脹、便秘、腹瀉等症狀。
抵抗脾胃寒,最好多曬太陽,使身體陽氣充沛,則悲愁自消,也可減少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的發生。
調飲食
《十四難》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温……”
處暑之後,雖然仍有短時的“酷暑”,但脾胃較弱的人羣,應避免西瓜、綠豆湯、苦瓜、涼拌菜、冷飲等寒涼類食物的攝入,同時可以增加蓮藕、山藥、紅薯、栗子等健脾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