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草藥:五味子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健康

五味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明代李時珍記載了南、北五味子功效的差異,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為良”;但是 2000年以前的《中國藥典》兩者是同一個品種下收載,2000年版藥典開始將南、北五味子作為2個品種分開記載,沿用至今。

《新修本草》記載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見也”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皇帝內經》雲:“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五味子五味俱全,故藥王孫思邈有“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之説。醫學家李士材譽五味子為“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劑”;五味子五味俱全,而酸獨勝,用其收斂之性,中醫認為其有止咳、止喘、止遺、止汗、止瀉的功效;

隨着社會發展,大家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烈,藥食同源的中藥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中,也常常用五味子泡水、煮粥,現代研究發現五味子具有保肝護肝、鎮靜催眠、降血糖、抗氧化、增強免疫力、抗癌等藥理作用;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南北五味子如何區別。

北五味子

來源: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Turcz.)Ba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北五味子”;秋季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主產於遼寧、吉林等地,南北五味子在我們陝南柞水一帶也都有廣泛種植。

外觀性狀: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 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果肉柔軟,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

氣味: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

來源: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主產於陝西(商洛)、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外觀性狀: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乾癟,皺縮,果肉常緊貼於種子上。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

氣味:果肉氣微,味微酸。

不同點:首先是來源不同,那麼如何肉眼識別南北五味子,我們可以從顏色光澤上區分,北五味子顯油潤,南五味子乾癟,皺縮,果肉緊貼於種子,不油潤;其次從種子上區分,北五味子種子具光澤,種子比較發亮發黃;南五味子種子棕色,表面不光滑;

性味功效相同: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酸、甘,温。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編輯:任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