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媽媽不在家,孩子們能“瘋”成什麼樣這才是孩子該有的樣子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健康

孩子們覺得最放鬆的時候是啥時候?
答曰:媽媽不在的時候。
儘管很多媽媽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温柔,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但依然逃不開天生的“教導主任”宿命,眼睜睜看着從前粘媽媽粘的不行的孩子,變成離開自己像是撒了歡兒。
看到孩子們離開媽媽這麼興奮的樣子,每個媽媽心裏都很複雜吧。

我再也不是你心裏的唯一了嗎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説,安全感是他們最需要的,媽媽不能離開他的視線。此時孩子還理解不了短暫的分離,總覺得媽媽離開一會兒就是不要自己的,所以每次媽媽出個門都非常困難。
但是隨着孩子慢慢經歷分離訓練,比如一次次發現媽媽答應自己晚上就會回來,是真的會回來,加上進入幼兒園,知道自己去上學一天之後會回到家裏見到媽媽,孩子就會逐漸明白自己的其他人都是獨立存在的。
見證孩子從依戀到獨立,對媽媽來説會有個小小的落差,同時有充滿欣慰。
經常聽到有媽媽指着孩子小鼻子抱怨一句,你這個小“沒良心”的,再也不想媽媽了吧?
隨着孩子在幼兒園開拓出自己的新天地,他會有除了家庭之外的社交圈,心裏想的可能就不止是媽媽了。

我不在你就這麼開心嗎
之前看到岳雲鵬的妻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兩個孩子站在沙發上,帶着海盜帽子,玩兒起扮演遊戲,並且配文説:我不在家孩子們都玩兒瘋了……
很多孩子也是一樣,媽媽在家的時候乖的不行,一旦媽媽出門,頓時就像脱了繮的野馬,想做什麼做什麼。甚至很多成年人也是一樣,和媽媽在一起是很開心,但是媽媽出門後,瞬間像是卸去了枷鎖,輕鬆不少。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心目中就是這樣一個“教導主任”形象呢?

別忘地上坐,髒……
別在沙發上蹦,踩壞了……
吃飯好好吃,別在那兒一直玩兒……
孩子撒歡兒時,往往是非常投入的,不會顧及到身上的衣服,也不會顧及到這樣危險不危險。
但是在一個家庭中,由於媽媽負責打掃衞生、做飯、幫孩子規劃時間,所以媽媽對孩子的行為會有更多的要求。因為孩子衣服髒了,是媽媽來洗,房間亂七八糟,需要媽媽來收拾,孩子生病了,感覺是媽媽沒照顧好。
所以自然的,這個有理智及時喊停的人往往由媽媽來充當,爸爸成為孩子的“戰友”,會在媽媽發火時跟孩子悄悄眨眼,還會幫孩子出主意,讓孩子花樣更多。
謝楠也發過這樣的微博,曬出自己外出工作,家裏的三個男人打起來的照片。
照片中作為爸爸的吳京,和孩子真的“打”成一片,像一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兒。

能陪自己一起玩兒,此時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常常是高於媽媽的,這是4-6歲孩子的特徵。
而對孩子來説,家裏有一個能陪自己毫無顧忌瘋玩兒的爸爸,以及一個會及時提醒自己不能過分的媽媽,非常重要,兩者缺一不可,當然反過來,是一個陪玩兒的媽媽和一個喊停的爸爸也可以。
同伴型家長的作用
同伴型家長的存在,是對孩子“肆無忌憚”邊界的拓展與鼓勵。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不斷試探邊界的過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怎樣滿足自己的快樂,可以用什麼方式滿足自己的快樂。
《家有兒女》的夏東海就非常典型,作為一個開放的爸爸,他對孩子的限制很少,孩子們有什麼要求都會找爸爸來商量,因為他們知道,爸爸會先聽聽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説的有道理,就可以得到爸爸的支持。

權威性家長的作用
好説話的家長當然好,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人來不斷提醒孩子,不可以飄。
有的家長就經常説,孩子啊,就是不能給他好臉色,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説的就是孩子們“自我抑制”機制的不成熟。
孩子在家吵吵鬧鬧的沒什麼不好,但是聲音太大,會打擾到隔壁鄰居;孩子一個寒假都在玩兒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鍛鍊,但是沒有人督促,孩子很容易把學習丟的一乾二淨,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經常在耳邊提醒孩子的人。
讓孩子耳邊能夠聽到兩種甚至多種聲音,這才是正確的。
當然,每個家長的形象也不可以僵化。

夏東海雖然平常好説話,但是作為爸爸,他有自己的原則,在特殊的事情面前爸爸一定不會妥協。而關鍵時刻,爸爸作為一家之主,會做出那個權威的決定。
而媽媽也不是一味的嚴厲,在孩子受到委屈是,媽媽給孩子安慰和鼓勵,同樣温暖,而且更有力量。
一個像孩子,一個像大人,同時具備這樣個角色的家庭,是孩子的幸運。
而其實,這本該是一個普通家庭本應該有的樣子。

就像我們能從岳雲鵬妻子和吳京妻子微博中看到的那樣,出門在外的媽媽看見孩子在家瘋玩兒,心裏真的是生氣嗎?
應該不是,同時還有幸福。
小傢伙們,我知道在我不在的時候這麼開心,但我願意給你一個難得的空間,讓你肆無忌憚的玩兒,等我回家,依然是那個經常提醒你學習的媽媽。
無憂無慮的玩兒,是孩子該有的樣子,但是提醒你做好準備面對成長,也是媽媽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