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鼓勵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為什麼反而會變平庸?
隨着科學育兒理念的普及,“新式父母”的隊伍逐漸龐大。
大家開始摒棄“棍棒下出孝子”的傳統理念,積極學習並踐行科學育兒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將“批評教育”調整為“讚揚教育”。
但是,我們常常忽略這一點: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合理的表揚會讓孩子變得自信和樂觀,過度表揚卻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負面影響。
破壞孩子自主性,讓他們變得被動和依賴
《不管教的勇氣》裏有一句話:“無法確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得到別人的讚美就很開心,一旦被批評就會馬上改變言行,這是無法自主的表現”。
比如,學生走在校園裏看到路上有垃圾。如果旁邊有老師走過他就會撿起來,沒有老師經過的話他就不會撿。理由很簡單,因為做這件事不會得到任何表揚。
有位媽媽談到她女兒的案例。説孩子開始獨立吃飯時,每次她都會説:“寶貝,你好棒”。後來有一次,女兒吃到一半突然停下來,要求表揚她。這位媽媽意識到問題所在,沒有接話。女兒立刻放棄自主進食,讓媽媽喂她吃飯。
上述兩個案例都表明:“盲目誇讚”會嚴重損傷孩子做事的自主性,是育兒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改善方法:引導孩子關注內心感受。
比如,在孩子學習自主吃飯時詢問他們:“寶貝,自己吃飯覺得開心嗎”或者“你對自己的表現一定很滿意吧”。
這樣引導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通過調動其內在動力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性。
破壞孩子進取心,讓他們變得保守和膽小
如果父母經常誇孩子很聰明、很厲害,孩子就會為了獲得表揚只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事,稍有難度的事情他們就會選擇逃避。因為失敗就意味着他們“不再聰明”“不再厲害”,也不再擁有父母的誇讚。
比如,一些小孩在玩拼圖的時候,只喜歡拼簡單的,因為只要完成就會被表揚。一旦看到稍微複雜的拼圖就會拒絕,一位他們擔心拼不好而失去父母的誇讚。
還有個別成績很好的學生,在面臨難度較大的競賽時,會出人意料的選擇放棄。其背後的原因也是一樣,因為擔心考不好而失去老師、家長的誇獎和信任。
改善方法:誇獎時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比如,在孩子認真拼好一幅圖時讚揚他們:“寶貝,你拼圖的時候好認真呦”或者“媽媽為你的細心點贊”。
這樣做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更關注他們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最終結果。那麼下次面臨更復雜的拼圖時,孩子就不會因為擔心失敗而放棄挑戰。
破壞孩子認知體系,令他們變得自卑或自負
如果孩子做簡單的事情和能力之內的事情也被頻繁表揚,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第一種情況,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受到極大表揚,會讓孩子對自身能力產生質疑,從而感到自卑。
比如,6歲的孩子自己穿衣服,媽媽説:“寶貝真厲害呀”。這個技能是孩子年齡範圍內應知應會的事情,父母的過度表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力低下,進而覺得自卑。
第二種情況,一味的誇讚會讓孩子沉浸在“我很完美”的錯誤認知裏,很容易因為驕傲而迷失自我。
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方仲永小時候具有極高的作詩天賦 ,後來在周圍人的追捧和誇讚中停止學習,長大後成了一個不會作詩的人。
改善方法:將合理的表揚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
比如,孩子練習彈鋼琴。如果彈的是熟練的基礎練習曲,你靜靜傾聽就可以。如果孩子通過努力完成了原本不會的曲子或者突破了某個難點,你就需要及時對他的努力表示肯定和讚揚。
《內在動機》裏講道:“要讓表揚起到積極的作用,必須減少控制性的語言和行為,並且從心底放棄控制他人的想法”。
孩子是完全獨立於我們的個體,他們的人生目標需要通過自我努力去實現。我們不該用外在評價來控制孩子使他們變得順從,而應利用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開發潛能,激發他們內在的成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