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家長曾看着身邊那個“虛頭巴腦”的小子,發出靈魂拷問:我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中沒有嫌棄,只是有一些疑惑,我們的孩子是怎麼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的?
一個害羞內向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帶着去“見世面”嗎?
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嗎?
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用對方法嗎?
……
在我們周圍,那些在世俗意義上把孩子養育得“很好”的家長經常現身説法:
我們家從小到處旅遊,所以活潑外向,你們要多帶出去,要讓孩子接觸社會;
我們家從小就立了嚴格的家規,所以我現在一個眼神過去,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你們對孩子不要太溺愛了,該嚴格時要嚴格;
我們從小就早教課,孩子有優勢有自信,現在學習也有熱情,你們也多帶孩子去接觸一些課程……
“優等生”家長強調後天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差生”家長只能“委屈”地聽着,誰讓自家娃“比不上”人家呢?
但實際上,孩子的種種表現真的是與家長的後天教養育直接掛鈎嗎?數據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心理學家阿瑟·詹森提出:80%的智力是遺傳的結果,還有其他專業人士持較緩和的態度,認為天生智力遺傳佔比50%~70%之間。
再説性格方面,根據基因檢測和雙生子研究,一些最根本的人格特質具有基因根源,比如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性和外向性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特質的遺傳
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關係
可見孩子的智力和性格都深受先天遺傳的影響,而且,先天遺傳因素還會積極地影響孩子的後天環境。
孩子會傾向於積極關注環境中和他的遺傳所決定的能力最有關係的那些方面。
比如一個活躍好鬥的孩子會被體育所吸引,而一個內向一點的兒童更有可能從事可以獨立完成的活動,比如畫畫。
比如兩個男孩閲讀同一塊學校佈告欄,其中一個可能會注意到足球賽的廣告,另一個協調性稍差卻更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則更可能注意到課餘合唱團的招募啓示。
也就是説,當你看到一個孩子有超強的運動能力,可能是因為他先天基因中有擅長體能運動的傾向,然後在後天環境中會傾向於選擇相關的活動,而不是選擇安靜的活動。
孩子天生不同,也影響了父母對他們的反應。
比如一個愛哭的孩子,家長對哭聲會更加敏感和關注,而不是“孩子被寵壞了”。
比如一個適應力差的孩子,父母有時會陪着一起進課室,而不是“不肯放手”。
這也是先天基因影響後天環境的例子,所以説當你看到家長陪着孩子一起進教室上課,可能不是家長“不肯放手”,而是天生適應性差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鼓勵。
總而言之,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先後發揮作用,互相影響,創造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
將環境的作用最大化
現在回到標題提出的問題:既然智力80%是天生決定的,那麼我們還要費力養孩子嗎?
當然要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後天環境的作用最大化。
先天遺傳因素給了我們人生的底色,但我們的最終模樣是受不斷變化的後天環境決定的。
就像一個遺傳上低智力的個體如果在豐富的後天環境中養育會表現得更好,而在貧乏的環境中會表現得更差些。同樣,遺傳上高智力的個體在貧乏的環境中表現更差,在豐富的環境中表現得更好。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讀懂孩子。
懂孩子的父母知道孩子身上的哪些因素是先天遺傳的,哪些因素是因為遺傳傾向而產生的行為,然後通過豐富的後天環境幫助孩子揚長補短。
比如父母瞭解自己天生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安靜的可以獨立完成的活動,比如畫畫、樂高、拼圖、學科知識等,於是給孩子創造了豐富的“安靜”活動,讓孩子在自己相對擅長的領域裏探索,孩子最終自主選擇了畫畫的興趣,這個畫畫就是“揚長”。
同樣的,父母不會逼着孩子上體能類的興趣班,不會因為看到別的孩子精準的投籃技術或優美的舞技而逼迫孩子也要達到一樣的高度。相反,父母知道孩子的“短處”,通過腳手架的方式幫孩子分解難度,有意識地幫孩子“補短”。
發展比較優勢
我們所説的“揚長”,近年來換了個説法叫“發現孩子的天賦”,不過我更喜歡用“找到孩子的比較優勢”這個説法。
比較優勢原理,是在經濟學裏兩三個最堅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它的含義是:在一個社會里面,不論個體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如果他們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能夠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改善。
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比較優勢不是自己的優勢和別人的優勢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
每次聽到專家説找到孩子的天賦時,我們總是半信半疑,我的孩子真的有天賦嗎?他明明樣樣都比別人差啊!因為從絕對優勢來講,我們確實可能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到頂尖,沒有絕對優勢。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會有比較優勢。
而戰勝天生智力和性格的,正是每個人的比較優勢。
讓一個安靜內向的人去做需要活躍氣氛的事情,簡直就是強人所難;而讓這個人做其最擅長的繪畫,他的處境會好得多。
因此,幫助孩子找到他的比較優勢,也就是他自己最擅長的部分,才是孩子人生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