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棍棒式教育'就比較流行了,在古代的私塾,先生會拿着戒尺教書,一旦學生不認真或者跑神,先生就會打孩子。這種'優秀傳統'顯然被保留下來了,在十幾年前,老師們會拿着'竹條'當戒尺,一犯錯誤就打手背(我小時候就被老師打到手爛)。
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部門已經不提倡體罰孩子了,但作為孩子的親父母在指導孩子寫作業時卻控制不住自己。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理解'棍棒式教育'帶給孩子的危害。
家住蘭州的劉先生險些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天早晨6點,小米的媽媽照例去孩子房間叫孩子起牀上學,像往常一樣,在叫了一聲以後她就去端菜了,可平日裏一叫就起的女兒,直到自己把飯都端好了還沒有起牀。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這麼早做飯,孩子居然賴牀她就心裏不爽,直接提着雞毛撣子推開孩子房門大聲喊道'怎麼還不起牀',聽到這麼大的聲,就算再累也醒了。但孩子依然沒有動靜,察覺到不對勁的媽媽趕緊走過去拉開孩子的被子,接下來的一幕讓她至今都忘不了。
只見孩子臉色慘白,眉頭緊皺,自己喊了好幾聲怎麼叫也叫不醒,這下她着急了連忙叫來小米的爸爸,送孩子去了醫院。
檢查結果顯示孩子腦出血,由於送來比較晚,情況比較危急,當即就送進了重症監護室。
聽到孩子腦出血,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孩子到底什麼時候跌倒了或者撞了才能導致腦出血的。後來,小米的爸爸突然想起來了,是他害了孩子。
原來,當天下午放學,一般是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可當天外婆家有事,於是輔導作業的任務就交到了爸爸的手裏。
但一向暴脾氣的爸爸顯然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當時孩子不知道怎麼了,做的作業質量特別差,10道題竟然錯了5道,這讓一向對孩子學習比較重視的爸爸有些惱火,氣頭上的他直接一巴掌拍上了孩子的後腦勺,當即孩子抱着後腦勺就説痛。他以為孩子在'矯情',就沒有在意,誰知道竟然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幸運的是孩子救治比較及時,在重症監護室待了差不多一個禮拜左右,就轉到普通病房,生命沒有危險了。經歷了這件事,小米的爸爸媽媽想,就算孩子以後再怎麼樣,也不打孩子了!
分析
中國有句説話是'不打不成器',他們認為想要孩子成才變得更優秀,不打孩子是不行的。其實,在長久的教育總結中,這樣的教育顯然已經被社會淘汰了,家長也明白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在教育孩子時不應該動手,但現實不允許,主要是孩子太氣人,如果是脾氣暴躁的家長,面對熊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氣,一言不合就動手。
很多父母都知道,他們也想跟孩子好好溝通,儘量以平和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但熊孩子不聽教育不説,還越發的叛逆,説教顯然不比打一頓來的有效果。
可家長不知道的是,一旦動了手,不僅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父母跟子女間的親情也受到了考驗。
其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帶有強制色彩的,如果孩子能有自覺性去學習,那還用得着父母老師教育孩子嗎?所以,在某些情況下父母是可以'打'孩子的。
教育孩子時,打孩子應該在這種情況下'打'
1.孩子接觸危險時
14歲以下的孩子,用我們這的話來説就是'記吃不記打',就算父母再怎麼説,孩子還是記不住,下次再遇到了她還會'手賤'。有些東西你手賤可以,但有些東西手賤一下就會沒命,就比如危險的事物——電、火、刀,或者去危險的地方。
2.孩子做得太過火時
正常情況下,家長是不願意動手打孩子的,但如果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如果家長不動手給孩子一點教訓,孩子以為自己犯的錯沒有多重要,下次還會繼續犯,就比如偷東西、打人、撒謊等等。
3.孩子屢教不改時
教育孩子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時,父母可以言語批評,但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當孩子多次犯錯誤時家長就應該適度的教訓孩子了。
每個孩子都有着不一樣的性格,家長的教育也應該因人而異,什麼樣的教育更適合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怎麼樣來,但記住,不要輕易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