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説話晚就是天生聰明的表現嗎?別迷信了,很可能是家長的錯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健康

文|西紅柿媽媽

閨蜜家的兒子2歲半,除了偶爾叫爸叫媽,幾乎都不會開口説話。她婆婆也不在意,反而逢人就説:“貴人語遲,金口難開,我這個大孫子以後厲害着哩!”

相比於婆婆的樂觀,閨蜜就理智多了,她提議:“不然哪天,帶阿寶去醫院瞧瞧?”

婆婆瞪了她一眼:“你懂什麼,阿寶又不是不會説話,愛因斯坦3歲才説話,不也是沒人能超越?咱孩子聰明着呢。”

閨蜜無語,她這個婆婆,比很多老人文化程度都高,可偏偏到了孩子這,就總是開始封建迷信。她擔心孩子是不是智力有些缺陷,就偷偷帶去檢查,結果並無不妥。

回來後,她憂心忡忡地和我説:“你説,我兒子怎麼就不説話呢?”

為此,閨蜜和婆婆特意請教了育兒專家,專家告訴她們:別盲目樂觀,寶寶不開口、説話難,不是小事,要儘快去醫院看看。

首先,孩子的語言發展自有規律

成長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就像走路一樣,要先能坐起來、會爬、站起來,最後才是邁開步子。

説話也是急不得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語言情況也有不同。

一般來説,在寶寶12個月以前,發出的大多都是不同的音節。從12個月開始,則能説出比較清晰的、簡單的字的發音,比如“ba”“ma”等。滿24個月後,平均應該可以説出50個單字,以及幾句短語。

阿寶就是明顯的語言能力較弱當然,孩子學話有快有慢,具體的時間會有些誤差,但不會過多。如果差距過大,父母就應該警惕,確定沒有智力因素,那基本就是由語言發展滯後導致的。

而其中,除了少部分寶寶,是由於天生語言發育遲緩,比如有聽力障礙、精神發育滯後導致。絕大多數,都是由於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所致,歸根究底,問題的“元兇”,還是父母!

其次,父母錯過了語言啓蒙關鍵期,易養出“不善言辭”的孩子

“狼孩”大家一定都知道,被狼羣養大的孩子,能發聲,但卻只會和狼一樣嚎叫。這是因為語言能力是天生的,但“説話”卻是要後天去學習,沒有父母的教導,孩子又能和誰説話呢?

0歲到3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懂得提供語言環境,孩子也就錯失了學習的良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和他們説話也聽不懂,沒有回應,就從不與孩子説話。殊不知,孩子就因此喪失了感受、模仿語言的機會。

還有些父母非常細心,孩子一點小小的反應,就知道是需要什麼。可這樣的體貼,卻讓孩子沒有了努力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慾望。因為,就算不開口,父母也什麼都明白。

就是這些缺乏的親子溝通與語言環境,導致孩子只能自己一點點慢慢學習。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不會説、懶得説,最後,還要被父母懷疑是不是智商出了問題,實在是冤!

何況,説話晚並不是小事,他們會因此缺乏溝通能力,被別人誤解、輕視,還可能會影響性格,影響以後的生活。

所以,為了孩子着想,鍛鍊語言能力,要做會溝通的父母

1.多與孩子交流

不要因為孩子不會説話,就不和他們他們溝通,不然,為何胎教中還要對未出生的寶寶説話?要明白,這是語言的輸入,就算不能理解,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是一種溝通。等到長大些後,他們也會在潛意識中學習,如何開口説話。

2.成為孩子的朋友

最好的父母,都是孩子的朋友。平時多和孩子在一起玩,他們喜歡什麼,就玩什麼,並不斷用言語和孩子溝通。比如,孩子高興地拿着玩具鴨子不撒手,那就告訴他,這是“小鴨子”,給他們時間理解、記憶,再重複。

3.做一個“父母牌”復讀機

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複是非常重要的,它會不斷加深記憶,直到深深的刻在腦海裏。在寶寶還小的時候,我們要將身邊的人和身邊的東西,不斷地重複説給他們聽:爸爸、媽媽、玩具,或許會很辛苦,但卻是詞彙累積的必要過程。

教養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許多的知識與技巧,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別忘了學習呦。另外,每個寶寶都有不同,有差異也是正常的,如果寶寶真的不喜歡開口,那也別太勉強。只要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相信他的未來,一定不讓你失望。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