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三生國健去年主營收入的99.84%來自於旗下產品“益賽普”,收入來源單一隱藏風險,未來其新藥的不斷上市或將扭轉這一局面
三生國健成立於2002年,主營治療性抗體類藥物研發,主攻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系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三生製藥(01530.HK)的控股子公司。
文丨實習記者 湯涵鈺 記者 邸寧
7月22日,三生國健藥業(上海)股份有限公司(688336.SH,下稱“三生國健”)在科創板掛牌上市,開盤報44元/股,較發行價28.18元/股漲56.12%,總市值320.43億元人民幣。
這是三生國健首次登陸資本市場。7月13日,三生國健首次發行申購,首次公開發行新股的數量為6162.11萬股,佔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10%。招股書顯示,三生國健IPO擬募集資金31.83億元,主要投入抗體藥物生產新建(13.07億元)、抗腫瘤抗體藥物的新藥研發(4.68億元)等項目。
三生國健成立於2002年,主營治療性抗體類藥物研發,主攻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系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三生製藥(01530.HK)的控股子公司。2019年,三生製藥向港交所申請分拆三生國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當年7月收到港交所書面通知同意,10月獲上交所受理。
收入來源單一,新藥能否破局?
在新藥伊尼妥單抗上市之前,三生國健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重組人II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賽普)。據招股書,益賽普2019年的銷售收入佔三生國健主營業務收入的99.84%。其另一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的抗體藥物產品“重組抗CD25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商品名:健尼哌)在2019年10月才上市銷售。
益賽普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2005年在國內獲批上市,目前已先後獲得哥倫比亞、墨西哥等15個國家的上市許可,2017年通過歐盟QP認證,同年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年益賽普在國內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市場的份額約52.3%。
但益賽普卻面臨着潛在市場風險。據招股書,2017至2019年,益賽普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03億元、11.42億元和11.77億元,僅有微增;毛利率分別為91.22%、90.11%及88.06%,呈下降趨勢。招股書解釋稱,這主要是由於新建成轉固生產線的折舊對製造費用的影響,兼受產品銷售價格變動、市場競爭程度及政策原因變動等因素的影響。
專利佈局挑戰繼續
在本輪疫情中,還首次出現養老院“失守”的情況,位於慈雲山的港泰護老中心已至少有44宗確診病例。由於老年人年紀大,較易出現併發症,在過去7天內,已有5名老人染病過世,而疫情暴發以來香港新冠死亡病例累計只有12名。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本輪疫情中還有不少老人確診,擔憂死亡人數會持續上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本輪疫情中存在大量不明源頭感染者,據財新記者統計,在494宗本地病例中,約46%的病例無法溯源。儘管衞生防護中心大範圍追蹤密切接觸者,但不明源頭病例的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從7月8日的26%增加至7月19日的58%,這顯示社區內存在大量尚未發現的隱性傳播鏈,社區傳播風險極高。
與第一波疫情中大多數感染羣組為家庭感染不同的是,此次感染羣所涉及範圍也更加廣泛,涉及各行各業,包括養老院、多家茶餐廳的食客及員工、的士司機、學校及課外輔導中心師生、超市及美妝零售店員工、家庭主婦等,社區疫情繼續暴發的風險較高。
探索之路“道阻且長”
為了擺脱收入來源單一的風險,三生國健不斷投入研發,擴大產品管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至2019年,研發投入分別達到1.29億元、2.13億元、2.92億元,累計研發投入佔累計收入超過18%。
據招股書,截至6月17日,三生國健有15個主要在研抗體藥物,涵蓋腫瘤、自身免疫性及眼科等疾病領域,均為自主研發。除了現已上市的伊尼妥單抗,一款益賽普的新劑型品種也已提交上市申請。6個產品處於臨牀階段,其中抗PD-1單抗在中美同時開展Ⅰ期臨牀試驗,另有7個產品仍處於臨牀前階段。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專利權55項,包括53項境內專利(其中49項為發明專利)與2項境外專利。
與此同時,三生國健團隊曾多次對他人有爭議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為企業研發掃除障礙。時至如今,這些專利攻防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