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見到這樣一幕,孩子一臉天真地對大人説着什麼,常常被大人三言兩語搪塞過去,或者是玩着手機,面無表情,一旁的孩子則眼睛睜得大大的,期待着父母的回應。
孩子提問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孩子開始關注和思考世界。
可是現實中,有些父母不僅不會為兒子提出的問題高興,還會因此對孩子產生厭倦。
他們習慣於隨便搪塞孩子提出的問題,對這種看似可笑的問題不去做正面的解答,這是極其錯誤的。
還有些父母不僅對孩子的探索視而不見,還在孩子面前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説孩子什麼都不懂,把孩子的提問説成是胡思亂想。
作為大人,最容易忽視的事情就是及時回應孩子,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時期,腦袋裏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追着父母提問:
為什麼會下雨?
為什麼要刷牙呢?
人為什麼要死呢?
有的問題甚至讓父母哭笑不得,英國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3~8歲的孩子,平均每天要提出73個問題。
面對孩子的提問,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其實這種好奇心是一筆財富,父母對待孩子的問題的認真程度,直接影響了孩子好奇心的發展。
當孩子喜歡東問西問的時候,是父母最需要耐心的時刻。
孩子對生活中各種知識的好奇,如果得到了理解和鼓勵,孩子會更加熱愛觀察和思考,他才會接着提出新的問題。
相反,如果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提問非常敷衍,有的甚至是嘲笑,孩子好奇心沒了,喜歡思考的熱情也被磨滅了。
孩子提岀問題往往隨時隨地隨意。孩子一旦拋岀了問題,這通常便是家長解決孩子疑問、教給孩子知識、啓發孩子思考的良機。
在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聽而不聞、不僅沒有做到起碼地尊重孩子,孩子的問題也將無法得到應有的解決,這勢必就是對孩子成長不夠負責任的表現。
相反地,這位家長則是對於孩子的問題給予了應有的重視,給予了孩子基本的尊重,第一時間對孩子的疑惑作岀了回應,這難道不是對孩子的很好的教育嗎?
有的父母可能説,孩子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
其實,這並不可恥。向孩子坦誠,並且主動和孩子一起學習來獲取答案,這也是很酷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對媽媽説:“媽,我腰疼。”
媽媽會直接回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就是閒的!”
在大人的認知裏,孩子的感受要麼是不存在,要麼是虛假的。
小孩子的煩惱雖然小,但是痛苦卻是真的。
家長看來都不算什麼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説也許非同尋常,這些微不足道的困擾足以擊垮一個孩子。
在這些孩子眼裏,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給這些事貼上對錯的標籤、輸出很多教育的大道理,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大人看見並理解。
作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長和老師們,對青春期這一特定時期的孩子,應多一份關注,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對於他們自身因為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難以駕馭而出現的困惑與煩惱,其中包括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出現的“早戀”問題,且莫大驚小怪,如臨大敵。
應該正確地引導,在尊重其情感體驗的同時幫助他們分析早戀的利弊關係,理性地對待這一現象,而堅決避免侮辱、責罵和粗暴的干涉行為。
我們對孩子,也要多一些對他們感受的理解。
在我們眼裏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的大事。
認真對待孩子眼中的事,意味着在孩子認為是很嚴肅的事情上,千萬別拿他開玩笑。
比如,每個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注重隱私,如果你認為孩子的事沒有什麼是自己不能知道的,粗暴地去窺探他們的秘密,會慢慢失去孩子的信任。
比如,當孩子守着自己的玩具不願分享時,為了禮貌,你擅自分享給其他小孩子,你會慢慢失去孩子的尊重。
再比如,小孩子告訴你一個秘密,他希望你守口如瓶,你覺得很可愛,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你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的真實想法了。
許多在孩子看來無比重要的事情,父母卻認為不值一提。
比如孩子喜歡收藏卡片,父母卻覺得卡片既不值錢又浪費時間,扔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寧可花大價錢給孩子買集郵冊,認為這才叫收藏。
其實不管收藏什麼,只要孩子自己樂在其中就足夠了。父母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它,會發現自己與孩子更貼近了。
把孩子的“小事”當成“事”,孩子慢慢感受到的是大人對他的重視和理解,他的內心慢慢就會被這些愛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