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4歲女孩淪陷手機遊戲,成績倒數暴脾氣,如何幫助孩子迴歸學習?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健康

大家好!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來自於北京的一個14歲女孩,今年上初二,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婷(化名),根據小婷媽媽介紹:“小婷上學期累計超過兩個多月沒去學校,寒假作業幾乎沒做,開學了上網課一邊玩遊戲一邊上課,純粹是應付,每天沉迷手機和遊戲……”,根據小婷媽媽向我們求助時反饋的信息,我們將小婷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梳理,內容如下:


1. 因父母限制使用手機而大吵大鬧。從上學期10月份開始,因為手機的使用問題,小婷和媽媽發生過無數次爭吵,親子關係呈陡崖式下降,最終媽媽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對孩子玩手機電腦問題,採取完全放開的態度;


結果,直接導致小婷徹底淪陷手機遊戲,不寫作業不上學,現在問題的焦點是:父母希望和孩子約定好限制使用手機時間,但是孩子壓根不買賬,經常以“不睡覺”、“不寫作業”、“大吵大鬧”來和父母抗爭,甚至多次口頭説過要以極端行為自我了斷,把父母嚇得額頭冒虛汗!

2. 沉迷遊戲、短視頻導致成績倒數。制約孩子玩手機遊戲的時間,孩子歇斯底里情緒大爆發;而徹底放手任由她支配手機,小婷卻掉進遊戲或者短視頻的深淵無法自拔,不得不説這一點着實讓父母感到糾結不堪,進退兩難;


儘管小婷經常向父母保證:“只要你們允許我玩手機,我一定會把所有作業做完的”,但是,手機的魔力始終讓她沒有力量從中擺脱出來,比如有一次媽媽對小婷説:“把這局遊戲打完開始作業好不好?”,小婷回答得倒是挺爽快:“沒問題!”結果,最終停不下來,媽媽只好喪氣的走開了,長期以往,小婷的學習成績也從年級前30名直接跌到100名以後,在班上甚至直接排在倒數。


3. 把學習當成和父母談條件的籌碼。現如今,小婷媽媽已經不敢對小婷抱以太高的期望了,只希望小婷能夠把順利完成基本的學業,小婷也一再保證會做到,但事後把自己説過的話統統拋到腦後,壓根沒有把學習當自己的事,有時候父母善意提醒她,她反而表現出一臉不耐煩的態度,甚至大聲地呵斥父母:“不要你們管!真煩人!”


有時候甚至把學習以及寫作業當成和父母談條件的籌碼,小婷經常説:“本來我是想在這個週末把所有作業都補了的,但現在老爸把我的手機沒收了,所以我沒心情寫作業了,也不去上學了,除非把手機還我!”目前爸爸媽媽早已心力交瘁,處在崩潰的邊緣。

其實,小婷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叛逆、厭學、不懂事,相反,孩子小時候性格開朗、興趣廣泛、乖巧懂事,喜歡錶演(小時候藝術團)、看書、唱歌、舞蹈、演講,那麼,小婷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我們要從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的錯誤管教上把脈分析——

錯誤管教:小學階段對孩子採取管控型教育

剖析:

根據小婷媽媽介紹,由於自己是老師,對孩子的期望較高,在小學階段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是典型的管控型(教育),要求很嚴格,用媽媽的原話説就是:“我對孩子的成功慾望培養過多,習慣看到她比別人強。”在小學階段小婷的確各方面都很優秀。


直到六年級結束後,孩子換了一所新的學校(北京很出名的學校),小婷在這裏度過了三個多月的低谷期,累計兩個多月沒有去上課,我們才逐漸意識到家長自己的問題,開始對她的學習不定任何目標,逐漸放鬆對她的管控,共同約定手機使用時間,三個多月後基本恢復到常態了。


孩子媽媽為什麼會發展出“管控型”教育的思維?


實際上是源自於媽媽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在心理學術語上我們稱之為“匱乏意識”,什麼是匱乏意識呢?比如説,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經常吃上頓沒下頓,就會產生對食物的“匱乏意識”,以至於長大後,生活條件早已改善了,甚至相當富裕,卻仍舊保持着省吃儉用的思維;


又比如,對於某些早年經濟窘迫窮怕了的人,一旦有一天鹹魚翻身成了暴發户,就會發展出病態的享樂主義,把以前沒吃過的,買不起的統統吃個遍,買個夠,這也是“匱乏意識”在作怪。


同理,當我們從小對自己不認同不滿意的時候,長期以往,我們就會在內心裏埋下一顆“匱乏意識”的種子,長大後,哪怕我們早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但在內心裏仍舊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便會以消極、挑刺的視角來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小婷媽媽會説出那句話的原因——“我對孩子的成功慾望培養過多,習慣看到她比別人強。”實際上是我們父母的內心是自卑、敏感以及脆弱的,我們才更渴望證明自己的強大,並且不自覺地將這消極思維觀念(匱乏意識)投射到孩子身上,長期以往,便容易導致孩子也開始產生自我否定的匱乏心理;認為自己不夠好;


而且,不管怎麼努力,也難以達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畢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無助感和無力感,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原本各方面優秀的小婷會出現“三個多月低谷期”“兩個多月不上課”的情況了,表面反常,實則必然。


同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績良好、甚至拔尖的學生,也會出現逃避學習、沉迷遊戲、自我封閉的心理問題,更嚴重的甚至發展出自我否定、自我攻擊、壓抑抑鬱的病態心理,不少重點高校的學生,原本前途一片光明,但最終走向生命的不歸路,足以説明這個道理。


· 建議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擺脱“匱乏意識”?由於匱乏意識的本質在於,忽略生活中我們已經擁有的,而對過往匱乏的卻耿耿於懷,因此,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以及建立“富足意識”——時刻關注我們目前所擁有的;


比如當孩子排斥學習,沉迷遊戲的時候,相比擔心孩子的成績可能會落後於人,倒不如想想至少我的孩子仍舊有感興趣的東西(哪怕是手機遊戲),很多抑鬱症患者甚至連手機遊戲也無法讓他們提起興趣了,結果自然是生無可戀,絕望厭世;


又比如,當孩子因不滿於父母管教而對父母大聲吼叫時,相比埋怨孩子對父母不恭敬,是白眼狼,倒不如想想至少孩子願意把自己真實的態度表達出來,沒有把消極的情緒壓抑在心裏,孩子由此獲得了負面情緒的排解與放空,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收穫和擁有?


總之,我們得先學會“富足意識”的思維,我們才能夠以一顆平和、慈悲的心,來經營親子關係以及家庭關係,不會因患得患失而焦慮惶恐,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才有後勁,才敢於直面困難,挑戰自我。


錯誤管教:媽媽情緒焦慮緊張,經常催促孩子

· 剖析

根據小婷爸爸反映,孩子媽媽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太過於緊張焦慮了,幾乎整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而孩子的表現立刻就能在媽媽的情緒上反饋出來;

説到這,小婷媽媽並沒有否認孩子爸所交代的問題,而且補充説:有一天晚上,看到孩子在玩手機遊戲,媽媽也想把學習真正還給孩子,於是對孩子説:“自己的作業自己負責,媽媽先睡了啊”,孩子當時(玩遊戲)正玩得熱火朝天沒有回應;


過一會兒,媽媽實在忍不住去催孩子寫作業:“不要再玩遊戲了好不好?你今天的作業還沒有開始做呢?”,到了12點,媽媽又走進孩子房間催孩子睡覺,結果孩子徹底暴怒:“你到底煩不煩,滾出去,看到你就煩!”,把媽媽氣得頭冒金星,兩眼發暈!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父母也知道“經常催孩子寫做作業、睡覺、起牀”是不對的,但是關鍵時刻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要管、要催、要替代,而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向孩子傳遞了父母對她的不信任,以及父母內心難以掩飾的焦慮、失控的情緒,這必然導致孩子也將有樣學樣,把“不耐煩”“發脾氣”“大聲呵斥”“歇斯底里”等技能練得爐火純青,不得不説,在這一方面,我們父母“功”不可沒!


· 建議:

我們有必要時刻銘記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的忠告:

“人的一切行為模式與自尊以及情緒狀態相吻合”。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玩手機、熬夜等)而感到氣急敗壞的時候,我們就要意識到,此時,我們早已退出了正確管教孩子的頻道,而進入了錯誤情緒發泄的管道;


而被消極情緒綁架下的管教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所所説:

“但凡父母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要進行任何管教孩子的行為,否則,只會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糕!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60天智慧教養學習後給我發來了一條喜訊:

“廖老師您好!孩子高考成績出來了,高出重點錄取線四十多分!感謝您在我最焦慮最無助,心情最難過的時候您給我的開導,讓我走出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光。現在孩子已經高考完了,情緒很好,整天在店裏幫忙,不再整天關在房間裏玩遊戲了,而且有時還跟我暢談內心的想法,現在很好説話了,有事情跟父母有商有量,我們説的話他也會接受,感覺變化很大,我近來心情特好!特別欣慰!”


由此看來,父母情緒狀態的改變,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更是喚醒孩子理性大腦潛能的重要開關,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所説:

“我們只有讓孩子時刻讓孩子體驗到放鬆的狀態,他的大腦智慧才會開始真正發揮作用。”


當然,父母的情緒狀態還受原生家庭以及思維(認知)模式的影響,篇幅有限,我們將在其他章節再詳細論述。


錯誤管教三: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各執己見,經常爭吵

· 剖析

根據小婷媽媽介紹,由於孩子爸爸小時候家境也不好,現在是某企業的高管,從心裏認為讀書本來就是很苦的,每個人都是好逸惡勞的,因此對孩子媽媽的管教方式頗有意見,認為小婷現在之所以喜歡玩手機不做作業,恰恰是因為媽媽允許她這樣做,甚至指責媽媽沒有承擔起為人母的責任,不夠強勢,太懦弱!

而小婷媽媽則認為:相比強制性地粗暴管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共情、同理以及無條件的信任孩子,唯有如此,孩子才會自己生長出力量自己走出來。


但是問題在於,一旦孩子耍賴(説話不算數),把媽媽氣的不行的時候,媽媽又會產生動搖心理,情緒波動比較大,比如父母與孩子約定了規則,沒過幾天孩子就不遵守了,破罐子破摔,隨隨便便就打破了規則,一切又要從頭再來。


為此,夫妻間經常各執己見,意見不一甚至爭吵,爸爸認為媽媽一直無條件在驕縱孩子,擔心未來變成巨嬰。


· 建議:

怎麼辦?首先,父母之間的教養觀念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讓孩子感受以及體驗到,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所説:

“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孩子必須通過切身體驗,來感知這個世界,並以此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觀念。


因此,哪怕我們的觀點是對的,但是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間的爭吵以及不和諧的家庭關係,那麼,道理再對也是沒有意義的;


其次,不管父母的觀念是否一致,在一個家中儘可能不要父母兩人同時對孩子進行管教,這樣會導致孩子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而且也會嚴重削弱彼此雙方在孩子內心的影響力,而父母間的各執己見以及爭吵不休,又將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溝通以及情緒模式的示範,這對孩子的思維建立以及情緒排解,無疑是摧毀性的傷害。


最後,父母要善於利用“試錯”的教養技巧。中國情緒管理學大師仕強老師曾説:

“父母之間,誰對誰錯不重要,關鍵是事實要對!”


因此,父母有必要將每一次教養方法進行總結,有效的繼續堅持,無效的及時剔除,在教養孩子的路上,要始終保持一顆空杯的心態面對,正如某教育專家所説:“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別忘了,孩子是原生家庭環境的產物,想要改變孩子,從我們父母開始改變吧!